•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潘公凱:跨界就要跨得專業 別最后跨成萬金油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3-26
      ◆他是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卻稱“父親沒教我畫過一筆國畫”。

      ◆他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卻自曝“是整個高教美術系統老師中學歷最低的一個”。

      ◆有學生說他“老玩兒跨界”,他回應說“一直以‘專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3月21日,天氣晴,家住蘋果社區的吳言先生路過今日美術館的門口,“噢,現在是潘公凱的展覽,他不是國畫大師潘天壽的兒子嘛?!?

      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潘公凱是一位國畫家,是潘天壽的兒子。而對于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們來說,他畫國畫、做裝置、當院長,還是博士生導師。而對藝術圈的學者專家來說,以上的形容和評價又似乎過于簡單。

      策展人方振寧這樣評價,“從繪畫角度來看,他是純粹的藝術家;從理論研究來看,他是藝術史學家;從建筑天賦來看,他是一位建筑設計師;從教育經歷來看,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比绻偌由现醒朊涝汉椭袊绤f的行政工作,潘公凱就有第五和第六個職業了。有學生說他“老玩兒跨界”,66歲的潘公凱也笑著承認,“聽說‘跨界’是個挺時髦的詞兒!”

      正如學生所說,《潘公凱——彌散與生成》從水墨、裝置、史論和建筑四個部分出發,跨學科跨領域地展示了潘公凱的作品與研究成果。

      水墨部分名為“筆墨與人格精神”,展覽的主體是潘公凱創作的25米水墨長卷以及十件精妙的水墨作品;裝置部分名為“錯構與轉念”,展示了潘公凱最新創作的裝置作品《坐忘之舟》;史論部分名為“自覺與四大主義”,集中展示著潘公凱的理論研究文獻,特別是近90米長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圖鑒》文獻成果展;建筑部分名為“生成與營構”,展示了潘公凱的建筑設計方案,其中包括他為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的方案模型,反映了他將建筑中實驗性、藝術性的維度與實用性緊密結合起來的實踐與探索。

      光聽這些內容就能猜到,潘公凱跨界跨得挺成功,在這點上,他自己也沒過多謙虛,“我一直以‘專業’標準來要求自己,我畫國畫希望大家以國畫家的標準衡量我的作品,我做裝置也希望大家以裝置藝術家的標準來要求我。我不可能在做建筑的時候和大家說‘我其實是畫國畫的’,要求大家放我一馬。我認為跨界就要跨得專業,最怕跨不好最后跨成了萬金油,什么都會做,但是什么都做得不夠好?!?br/>
      在教學中,潘公凱也曾遇到類似問題?!皩W雕塑的學生突然和老師說‘我這學期想完成一件動畫作品’,我就告訴學生,‘那好,那你的作品只能拿到動畫專業去打分。你可以喜歡動畫,但是首先要把雕塑做好?!?br/>
      問及如何才能把幾個行業都跨得專業時,潘公凱說,“這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有關,每個人的特長都會決定他的專業去向,我的愛好寬泛、知識面比較廣,這可能是我能夠跨界的原因。到現在為止,我一直都在訂閱科技雜志,仍然關注科技動態,這是一種愛好,這種愛好使我現在無論做建筑還是做裝置,都不困難?!?br/>
      在開幕式現場跟記者們聊High了的潘院長還自曝“我是整個高教美術系統老師中學歷最低的一個”。其實,由于歷史原因,一直品學兼優的潘公凱中專都沒讀完,也沒讀過本科,所有晉升都是破格錄用,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還當了許多年的博導?!案赣H沒教我畫過一筆國畫,我所有的知識都是自學的?!?br/>
      自學+跨界,潘公凱的成功,真的無法復制。

      談展覽

      文化能量的流動遵循“彌散”規律

      潘公凱的新展覽《彌散與生成》試圖呈現他近期的探索結果。在提及展覽主題時,潘公凱也表示,在彌散的全球文化語境下,我們應該不斷提出問題、探討問題、不斷嘗試、不斷建構,又不斷衍生出新問題,這就是生成的過程。

      北京晨報:您之前曾介紹說“彌散”是物理學概念,那么它和當今文化有怎樣的關系?

      潘公凱(以下簡稱“潘”):“彌散”用來描述在封閉空間中的熱能從高溫向低溫流動。我在對20世紀文化藝術的全球流動性的思考中發現,文化能量的流動方式也遵循著“彌散”規律。

      北京晨報:人們普遍認為文化彌散是全球化的積極現象,您似乎對此有些擔心?

      潘:文化的彌散肯定會給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和方便,比如快餐食品、名牌化妝品的彌散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吃到好吃的,買到好用的,而先進科技成果的彌散讓全世界人們受益良多。但是如果以更大的時空尺度衡量,比如200年、500年,文化彌散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勻質化,比如全世界每個人用的都是蘋果手機,世界就會缺少創意,人們也會缺少個性。

      北京晨報:在彌散的大趨勢中,“生成”應該遵循什么原則?

      潘:生成不僅僅要依靠傳統文化的養料,還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比如說我們的燒餅油條本來是很本土化的食品,但如果想打入全世界的市場,就要將其發展成一個類似于麥當勞的產品體系,必須有先進的營銷策略,由此可見,生成并不容易。從學術角度上來說,生成是一種觀念、體系或者方法的建立。

      北京晨報:您的裝置作品的主題是“錯構”,該怎么理解?

      潘:我把錯構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邏輯之網打亂,比如說,杜尚把小便池放在藝術館里,貼上標簽,這顯然不合邏輯,我認為把東西擺在不該擺的地方就是錯構;另一種形式是把物體的結構弄亂,比如藝術家把攝影機砸碎,收集起來放在一個玻璃盒里,貼上標簽,它就能成為一件藝術品。

      我的作品《坐忘之舟》就是為了解釋“錯構”概念。宇宙登陸艙看起來好像和真的一樣,實際上卻比真實尺寸要胖。而我的登陸艙內部并不是什么飛行員專用座椅,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辦公桌。還有用鏡子和燈光模擬出來的星空也都是假的。這件作品是用好多個錯構完成的,看起來都像真的,仔細一看,每個都是“偽科技”,都和真實情況有所不同,這就是錯構。

      談藝術

      毛筆、墨和宣紙,這是水墨畫的底線

      一向以從事傳統水墨創作為主的藝術大家,突然做起前衛的“裝置藝術”,難免讓人有些不適應。對此,潘公凱淡然回答說,自己仍然是水墨畫家,做裝置只不過是作品表達的需要。

      北京晨報:這次展覽中有好幾件裝置作品,近幾年您也在裝置中做了許多嘗試,是否想過轉型?

      潘:做裝置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可以理解為我需要這種方式表達我的作品,于是很自然地采用了這個方式。以后我還會繼續做裝置,但沒想過轉行,我還是對水墨更有興趣。

      北京晨報:您如何理解水墨的當代性?

      潘:當代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很多角度都可以體現,比如說我們可以改變材料、語言、筆墨方法、結構、尺幅、大小。之前劉國松就曾說“我要革毛筆的命”。但是我們對每種創新都需要進行分析,有效的和無效的,粗糙的和精致的,低端的還是高端的。

      北京晨報:如果材質和語言真的改變了,那還是水墨畫嗎?您認為這種當代性的底線是什么?

      潘:我覺得底線就是一定要用毛筆、墨和宣紙,如果連這三樣都變了,那就不是畫水墨畫了,畫家搞不好是要改行了。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水墨應該如何發展?

      潘:其實水墨發展到今天,一直不斷經歷變化,每一代水墨都有它的當代性,比如唐代畫家有他們的當代性,宋代畫家有宋代的當代性,每一代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面貌。我作為藝術家,還算有點志氣,也比較自信,所以我不愿意重復前人,也不愿意重復父親的風格,相反,我一直在有意識地和父親的風格拉開距離,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時代,我應該畫出我這一代人的感受。

      談建筑

      對建筑的感情應該用“暗戀”形容

      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設計方案到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方案,從山東美術館設計方案到湖中賓館及餐廳設計方案,如果不是個展中有一個主題是建筑設計,估計很少有人知道潘公凱有建筑設計的經驗和愛好,而他對建筑設計的熱情不亞于一位職業建筑師。策展人方振寧更是笑言:“潘院長對建筑的感情應該用‘暗戀’二字形容”。

      北京晨報:您從何時起跨進建筑界的?

      潘:我從小就對建筑有興趣,你應該問我何時跨到藝術界的。其實我從小理工科的成績非常好,后來又喜歡畫畫,如果在二者之間找尋一個專業,那大概就是建筑了?,F代人一直在研究左右腦之間的關系,有的孩子是一邊比較發達,但我剛好是兩邊都比較好使,我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比較發達,所以我能畫畫、能寫書,能建構理論體系,也能蓋房子、做建筑。如果我不當藝術家,肯定會去當工程師,因為我的理科成績一直非常好。

      北京晨報:您想過要考取注冊建筑師執照嗎?

      潘:據說要考9個科目,我是老頭子了,背不出來那么多東西,也考不動了。也是因為沒有執照的原因,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參與了十幾個項目,最終付諸實施的比較少。央美設計學院教學樓內部是我設計的,現在學生們反映都非常好,我自己也很滿意。

      北京晨報:聽說央美美術館的項目中,您也參與了許多設計?

      潘:這次展覽中就有我最初的設計方案。當時我是因為擔心說不出自己的想法,就做了一個設計給建筑師磯崎新看,他看過之后說,“沒問題,我的風格和你很接近”,之后我們又在很多細節上進行了討論,比如門廳要多高,演講廳放在哪里比較合適等。

      北京晨報:您曾說“一個美術館的建筑本身就應該是藝術品”,那么在外觀藝術性和內部功能性上該如何平衡?

      潘:我覺得外觀好看和實用同樣重要。我對這兩方面的思考和經驗不亞于專業建筑師。這兩點并不會產生矛盾,只要肯動腦筋,就一定可以將其統一起來。比如說央美美術館的外觀是弧形的,這樣看起來比較好看,但會造成內部墻壁不規則,不方便掛畫,我們就在內部另外做展墻,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外觀好看和實用性并不是對立而無法協調的。

      談父親

      他只讓我讀古文、讀詩詞、寫書法

      眾所周知,潘公凱是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于是很多人都會覺得潘公凱也只是深受父親指導“子承父業”。在談到自己的學藝之路時,潘公凱多次在訪談中表示父親并沒有教過自己畫畫,“一筆都沒有”。

      北京晨報:您曾說父親從未教過您繪畫,那么父親在您年幼時給過您哪些方面的教育或引導?

      潘:他從未教過我畫畫,一筆都沒有。他只讓我讀古文、讀詩詞、寫書法。他認為不管我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知識。父親是真正的教育家,這是一個教育家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好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繼承他們的專業,而對于這點我無法贊成。

      北京晨報:從小到大,父親從沒期望過您接班做藝術家嗎?

      潘:我想他應該也會有過期望,但他知道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靠父母的期望,他知道孩子想做什么就讓他去做什么,強迫肯定會做不好?,F代的教育總是強調父母和學校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條件,孩子學不好就說是家長輔導得不好、老師教得不好,其實是把孩子的自主性給剝奪了。我一直就想找個好老師教我,一直沒找到,我所有的知識都是自學的。

      北京晨報:父親對您最深的影響是什么?

      潘:應該是做人。做人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智力問題。父母做人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子女?,F在想來,這是他留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