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展文獻數量屢屢超畫作 發掘幕后成質量關鍵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3-15]
展廳里,一曲經典老歌《送別》正循環播放,沿著導覽指示標行走約三分之一區域,墻壁上竟沒有懸掛一件畫作,倒是眼見不少科學檢測報告張貼其上。美術迷孟為強甚至都懷疑自己來錯了地方——作為中央美院美術館蛇年首展,“芳草長亭:李叔同油畫珍品研究展”呈現的畫作只有兩幅,且背靠背掛在展廳中央的同一堵墻上,倒是四周展墻陳列的文獻資料有些“喧賓奪主”。
無獨有偶,中國美術館同樣選擇展品與文獻各頂半邊天的“留蘇美術家作品展”作為農歷新年的開年展?!半m然名稱不叫研究展、文獻展,但展覽深度頗具學術性,不像以前,只是拉出作品來,給參觀者看看長啥模樣?!痹谥袊佬g館副館長梁江看來,這是美術館針對觀展群體提出更高訴求所做的回應。不過,他也承認,這一新趨勢對策展能力、展品質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配角兒”留住觀者腳步
在京城一家建筑設計公司工作的孟為強自詡“美術迷”,但凡有新展,他都會前往觀看,尋些設計靈感,遇到一些綜合性大展,他還會來個“半日游”?!耙郧熬褪强纯串嬜鞯牟季?,以及用色?!辈贿^,改變發生在他接觸到“豆瓣網”上名為“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的小組之后。這家成立于2008年的研究中心,聚集了不少美術愛好者,“他們進美術館不再只是‘到此一游’,而是深度閱讀、交流作品背后的美術文獻?!睋蠟閺娊榻B,近半年來,加入這個興趣小組的成員驟然多了起來。
而這與京城美術館密集推出多個“文獻展”、“研究展”不無關系。從去年10月開始,中國美術館陸續推出“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學術研究展”、“20世紀中國山水畫精品展”、“國內十大美術館館藏聯展”,及至目前正在展出的“留蘇美術家作品展”,它們無一例外地主打“學術牌”。作為惟一一家躋身首批國家重點美術館的高校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同樣頻推學術展,從“北平藝專精品展”到“李叔同研究展”,推出時間相隔僅兩個月?!八鼈児餐奶攸c是展品以藏品為主,輔以大量介紹性文字,做到把展品說透,把展覽體系化,而不只是亮個相?!绷航f,如今走進美術館的參觀者已出現細分化,一些不再滿足于看大概的美術愛好者越來越多,“他們如同影視迷看完劇情,還惦念那些看不見的拍攝幕后一樣,想一探畫框外的‘風景’?!彼J為,國內美術參觀者已步入相對成熟階段。
孟為強如今再決定去美術館前,都會預先空出一天來安排。因為,要了解的內容實在太多,從單個展品的故事到創作者、藝術流派的介紹,不一而足。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春節期間,中國美術館入館人數首次接近接待極限,與參觀者滯留場內時間拉長有關?!懊佬g館用內容深度留住了觀展者的腳步,”在美術評論家郭曉川看來,“以往那些藏在展品背后、只言片語的‘配角兒’終于不再只是擺設,而成為與展品互為補充的要件?!?br/>
發掘幕后成展覽質量關鍵
在郭曉川看來,正是美術館“藏品外加文獻”的這一綜合式做法,滿足了參觀者深入欣賞的訴求??梢獙崿F這一訴求并非易事,“即便面對的是現當代藝術家,搜羅、整理、歸納相關資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彼f,由于現當代藝術家的藝術風格、藝術成就均未定型,以這類藝術家為研究對象的展覽相對較少。
更多的學術展都將年代定格在近現代。央美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是“北平藝專精品展”和“李叔同研究展”的策展人,他介紹說,兩個展覽的目的很明確,想努力呈現油畫這一藝術樣式傳入中國的兩條路徑,即西歐傳統與日本源流。不過,由于年代久遠,相關作品缺失嚴重,只得從文獻方面予以彌補?!白髌吩缴俚恼褂[其實越難做,因為需要美術館自己做的輔助工作太多了?!睋嘎?,剛剛推出的“李叔同研究展”,從動議到展出耗時一年之久。
不過,即便有了下鍋的米,還得有“巧婦”。在資深策展人馮博一看來,“巧婦”絕不僅僅是在擺放作品的方位、順序等空間方面做功課,還得圍繞時下熱點提出問題,給出可能性分析?!罢f白了,就是對珍貴藝術品的再創作?!彼J為,“李叔同研究展”之所以受關注,除題材罕見外,主要得益于美術館第一次圍繞展品亮出了諸多“幕后之幕后”。第一個“幕后”指肉眼看得見的作品的創作故事、歷史背景,第二個“幕后”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作品成分、機理,即那數十頁“科學檢測報告”。據王璜生介紹,早在一年前,央美美術館就聯合北京一家考古研究所,對兩件參展作品之一的《半裸女像》,做了包括化學檢測、X射線掃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等全面論證。
“你會滿足于自己‘吃透’了作品,還學到一種如何鑒賞那些陳年舊作的新模式?!泵蠟閺娤M靠匆淮握褂[,都如同上一堂生動的美術史課,“前提當然是美術館備足了功課?!?br/>
合理調配資源亟待破解
要把功課做足,離不開學術支撐?!皩嵙^強的美術館自身就有完整的典藏部、學術部、展覽部等機構,即便較小的藝術機構也可以通過聘請職業策展人,來增加一次展覽的深度?!痹诹航磥?,要讓展覽有學術性,首要前提還是作品得好,而館藏品無疑是最佳選擇。
盡管中國美術館現有藏品總量約11萬件(套),居國內各大美術館之冠,但梁江坦言,布展時依然會有捉襟見肘之感?!捌┤缦胱鲆粋€專題型展覽,由于不少資源分散在其他展館,而借出來又比較困難,展陳效果不可避免會打折扣?!辈粌H如此,由于近些年國內美術館紛紛上馬興建,但建起來后,自身沒有多少藏品,只得眼盯國家美術館?!叭ツ暌荒?,從我們館出庫的作品達五千多件,以前借出的數量從未有這么多?!彼f,借入作品難,自身藏品又不斷外借,這一進一出,對本館布展都構成沖擊。
據他介紹,藝術家并不是一律把自己的作品捐給國家美術館,比如徐悲鴻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存放在徐悲鴻紀念館;劉海粟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只有一兩件,絕大部分藏于上海。在他看來,由于美術行業當今發展勢頭不錯,美術作品都有較明確的市場價格,很多機構都建起了各自的創作院,既辦展覽又收藏作品?!安贿^,很多機構的業務分工很亂,重復、低效。由于不是專業機構,他們很可能把好作品收藏起來后,再也不會拿出來與公眾見面,體現不出藏品的社會效益?!绷航ㄗh,相關管理部門應合理調配有限資源的使用。
好在,文化部目前已著手籌建全國美術信息資源庫,在對國內所有美術館“家底兒”做全面普查基礎上,讓分散各地的藏品做到查找有序,合理轉借。梁江希望這個進程能更快一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