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藝術品市場常見陷阱:警惕假書,少聽故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13]
《新聞晚報》拍賣專版與上海市拍賣行業協會及業內專家合作,推出“拍賣小課堂”欄目。從基礎入門,讓市民進一步了解拍賣、走進拍賣、參與拍賣。同時,也為一些“拍賣亂象”正本清源,提醒社會各界警惕一些非拍賣企業假借拍賣名義誤導、欺詐藏家的不法行為。
●警惕“假書”為謀取暴利,一些造假者、販假者往往將贗品(或真品中摻著贗品),通過非正軌渠道編著出版物,給這些贗品套上一個“假身份”,博取收藏投資者的信任,然后高價售出。
●少聽“故事”在藝術品市場中,很多出售者往往在推薦作品時會提供很多奇妙的故事,比如由某某時代流傳至今、在某個偶然的地方由某處挖出、由某某大家收藏或鑒定過等待,這些故事僅可作參考,決不可作購買作品的依據。
●謹慎對待作品相關聯人的鑒定結論藝術品鑒定要慎之又慎,聽取多方意見,不能盲目信任作品相關聯人的鑒定結論。目前市場上存在藝術家、藝術家親屬或其他相關聯人為某種目的,將真說成假,將假說成真的現象。
●警惕“天價鑒定”行為 警惕有的文化機構利于藏家 “藏有所值”心理,安排所謂“鑒定專家”鑒定藏品,開出誘人的參考價格引誘藏家簽訂合同,委托“拍賣”,騙取服務費用。實際上,在拍賣公司主持的文物藝術品拍賣中,雖然也有鑒定環節,但一般由拍賣公司自己或者聘請專家進行,鑒定目的僅僅是為了確定標的能否達到拍賣要求。
●警惕拍賣會前濫收服務費用 按照國內拍賣行業慣例,拍賣公司只在拍賣后向委托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費,甚至很多公司承諾拍賣未成交不收費。此外,海外拍賣公司也沒有首先收取服務費的慣例。因此,提醒廣大收藏、投資愛好者,若有些公司在拍賣前收取鑒定費、評估費、宣傳費、圖錄費、保管費等各種費用,一定要保持警惕。
●警惕非拍賣企業舉辦的非法拍賣會 委托人或競買人應選擇具有拍賣資質的拍賣企業進行委托拍賣或競買(屬于文物的,要選擇具備文物拍賣資質的企業),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切勿盲目相信一些所謂“文化公司”、“咨詢公司”等不具備拍賣資質的機構所謂的 “幫助拍賣”的宣傳和承諾。本版合辦:上海市拍賣行業協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