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私人博物館假貨泛濫 藏家稱不解決則后患無窮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09
      “收藏必須要回歸人文精神家園?,F在各地私人博物館越建越多,里面不少東西是假的?!比涨?,我國寶島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在上海對私人博物館假貨泛濫現象進行了揭露,并直言這種現象須高度警惕,否則后患無窮。

      “中國藝術教育、欣賞體系缺乏‘物證’?!边@是藝術界始終存在的一種聲音。據統計,6500萬人口的法國有1萬座博物館;而中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卻只有3500余家,僅為法國的三分之一。且因受時間、空間以及保存條件、保護技術等諸多限制,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品也十分有限。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該館擁有60萬件藏品,不過通常面向觀眾展出的只在5000件左右,雖然館方確保每3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私人博物館的出現,無疑是對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據統計,2007年全國注冊私人博物館約200多家,如今已經發展到1000余家,個別省份甚至短時間內開辦了200多家私人博物館。有人說,當前中國藝術收藏進入“私人博物館時代”;藏家們借助私人博物館這種形式,將寶貴的私人珍藏回饋社會、介入公共生活,是好事。

      然而,私人博物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從市場上購得的,其藏品真偽問題也越來越為業內人士所關注。曹興誠不久前去南方某省參觀了幾家私人博物館,發現里面很多東西是假的,其中一家博物館上下兩層擺的全是假貨。他告訴記者,這座博物館以古玉、青銅器收藏為主,藏品雖然標的年代多為商代、周代、漢代,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現代仿品,而且手段相當拙劣,很明顯就是仿造各大知名博物館和書上的文物,且個頭特別大。以青銅鼎來說,在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商周時期青銅鼎的高度多在1米以內,這家私人博物館的青銅鼎卻多是高度超過1米的龐然大物。

      “假的東西登堂入室愚弄百姓,危害無窮!”曹興誠直言,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遺產,作假是混淆歷史事實,誤導后人,污染民族文化。他說,古文物的真實是任何時候都要把控的。曾幾何時,《石渠寶笈》著錄猶如一個閃閃發亮的光環,只要是被它“罩著”的古書畫,在拍賣場上就能無往不利,拍出高價。但不斷研究表明,《石渠寶笈》著錄的古代書畫中有將近三成的創作年代是存疑的。

      在陶瓷鑒定家王先生看來,私人博物館假貨泛濫是國內收藏市場亂象的一個折射。據統計,2011年大中華區藝術品拍賣額高達975億元,連續兩年超過英美等國,蟬聯世界第一?!笆詹剡^去是小眾文化,現在變成大眾文化,中國有七八千萬個家庭收藏藝術品,以每家三口人計算,就有2.1億人?,F在不管在哪里鑒寶,都是人山人海的景象?!蓖跸壬J為,收藏市場的虛火也導致一些人為了利益頻繁制造贗品。他透露,造假在國內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安徽造玉器、青銅器,河南造玉器,江西造瓷器,江浙一帶造字畫……在不少地方,造假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仿制、作舊、出貨等各環節分工明確。

      專家認為,作為一項投資,私人收藏的得失大多體現在經濟利益上,然而一旦建成博物館,需承擔教育公眾的社會責任,對藏品真偽必須有嚴格的把控。據最新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博物館數將由現在的3500余家增加到近6000家,其中不少是私人博物館。如何規范管理,如何引導私人博物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