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流失海外文物長路漫漫 國際公約效力有限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07]
兩件圓明園流失文物——“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原定將于11月8日在英國邦瀚斯拍賣行舉辦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現身。消息一出,聲討聲如潮。日前,這家拍賣行發表聲明稱,為避免激化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這兩件圓明園流失文物的持有者決定收回藏品,不參與拍賣。
撤拍成功固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但國人并不能因此如釋重負。畢竟,撤拍只是拍賣領域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動作”,拍賣方也并不認為撤拍就意味著“違規”。而對于我們來說,距離追索流失文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抬高價格牟取暴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起一項調查,統計數字表明,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現存于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的就有167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更是博物館藏數量的數倍。中國文物流失的“傷心史”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有專家認為,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圓明園和二戰期間日軍侵華,都是中國文物流失的高峰期。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流失文物出現在國際拍場的頻率明顯升高,大有“堂而皇之”的架式,同時,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的拍品中也有30%左右為海外回流品。
專家介紹說,僅以圓明園流失文物來說,上拍已不是一次兩次。2000年,圓明園流出的12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猴首、虎首和一件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就曾現身佳士得和蘇富比在香港舉辦的春拍上,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以總價3000萬港元購得3件獸首銅像,北京市文物公司則以1900萬港元購得套瓶。2007年,“惡作劇”重演:香港蘇富比欲拍賣圓明園馬首銅像,并打出了“八國聯軍——圓明園遺物”專拍的刺激性標題,最終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在拍賣舉行前以6910萬元港元將其購得并捐贈國家。2009年,一枚原藏于圓明園的乾隆“九州清晏”寶璽現身法國的一場拍賣會,一位華人以約168萬歐元購得。
據了解,大多數現身拍場的流失海外文物的價值遠低于拍賣價,之所以不斷拍出天價,正是外國人利用中國人的愛國心理,趁機抬高中國藝術品價格,讓國人不惜代價回購,從中牟取暴利。
國際公約效力有限
對于通過出資購買這一商業途徑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做法,多位文博業內人士指出,這并非明智、長遠之計。國家文物局也不止一次表示,反對“用中國的錢”回購“中國自己的東西”,不僅不會用國家的錢來回購,也不贊成國內企業或個人購買,而主張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文物。
藝術市場研究專家、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胡志祥告訴記者,隨著文物糾紛成為不少國家的困擾,確有涉及追索文物的國際公約應運而生,其中較為通用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于巴黎簽訂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1995年于羅馬簽訂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這些公約規定,因戰爭、走私等非法進出口原因而被掠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目前已有一些國家根據公約成功索回部分流失文物的先例。
不過,胡志祥強調,依據公約追索流失文物對于中國而言存在諸多困難?!笆紫?,公約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過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掠奪的圓明園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內。其次,需要考慮‘善意取得’的情況,文物的持有人不一定是掠奪、盜竊的當事者,一件文物很可能是幾經轉手才落入此人手中的,其身份早就‘洗白’了,這時文物的持有人有權拒絕歸還。再次,條約僅在締約國之間產生約束力,而收藏流失文物較多的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均非締約國?!?br/>
在胡志祥看來,通過外交等官方途徑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嘗試的第三條路。據了解,近年來埃及政府加大力度追索流失文物已取得顯著成果,追回文物3.1萬件,包括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國王的塑像等。2009年10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哈瓦斯就曾強硬表示中止與法國盧浮宮的一切合作,直至該博物館歸還4件流失的古埃及文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