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應是素質教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1-01]
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正式在全國發行。此套教材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同時編入了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內容包括中國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等?!豆と巳請蟆泛汀稄V州日報》刊登此消息時,都標明此舉意在加強國學教育。但人教社避免在教材中出現“國學”字樣,用意是“要進入中小學生課堂的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要籠統地將其歸為國學”。
人教社摘取中華文明最優秀的傳統部分,教育如今的中小學生,確實是有必要的。眾所周知,20世紀中華文明產生了斷層,沒有了根也就沒有了信念的國人,失去了經典與技藝的傳承、失去了道德的自律。我們現在繼承傳統的依據是“文獻”,而“文獻”本來是個復合詞,“文”意思是流傳下來的語言文字,“獻”指的是傳播這些金玉良言的學者宿儒。古書流傳下來是現成的教材,而講授者的缺失是中華文明延續面臨的最大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推廣正確的講授方法無從談起。
在人教社推廣此套傳統文化教材之前,很多學校采取自行編寫的校本教材授課。目前人教社教材從小學一年級的《弟子規》到高中二年級的《道德經》都安排了相應的教學課時。這其實是一個悖論:如果拘泥于此課程安排,傳統教育將逐漸蛻變成又一種思想政治課,古代學生尚且畏之如虎,何況如今生活在現代社會、思想活躍的學生?如果不做考試要求,此課程將無人理睬,甚至只發教材不授課。目前老一輩私塾學子已經亡故,中青年一代教師、父母只能從文字上復原古籍中的思想,更兼傳統“國學”中本有糟粕,造成大家一起念歪經的荒謬場面。社會上所謂的“國學大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若其口才了得,危害性反而更大。
傳統經典和傳統技藝的傳播方式即私塾教育、師徒相承,是典型的精英式教學,教師與為數不多的幾位學生構成頻繁的互動,在磨合中手把手教會高技巧的知識。在目前推廣的素質教育中,也應該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有的學者認為,傳統學問最重要的是背誦,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盡可能背誦大量的古書,日后慢慢理解。而我認為,《論語》《孟子》這些儒家經典最光輝的傳統,在于學生和老師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互相詢問、辯駁,在試錯中得出真理,道德就是在不斷否定錯誤中形成,過分強調道德的教條是違反道德準則的。傳統教育目前已有優秀的課本,是否能夠摒棄滿堂灌輸的教學方式、摒棄填空選擇和背誦記憶的考試方式?優秀的課本要形成生動活潑的精彩課程,需要優秀的教師。優秀教師不一定知識豐富,卻要有虛懷若谷的胸懷和積極探索的心境,傳統文化中究竟何為優秀部分?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得出不盡相同的答案。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