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曾成鋼對中國傳統雕塑現代轉型的貢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0-30]
曾成鋼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從中國美術學院調到北京來的。我在杭州中國美院任院長時,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對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鋼的特點是人很率直,很坦蕩,也很真誠,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性格。曾成鋼對藝術充滿了熱情,為推動雕塑事業發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國雕塑學會工作,隨后又擔任學會負責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顯著。他對于中國雕塑事業在當代的發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貢獻。
在雕塑創作上,曾成鋼的作品我很熟悉,作為多年的老朋友和朝夕相處的同事,他在中國美院學習時,基本功就非常扎實,藝術氣質很好。他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業務能力在青年教師中算是出類拔萃的。他念研究生時的創作《鑒湖三杰》曾獲得第七屆全國美展雕塑金獎,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從留校任教開始,曾成鋼的藝術創作主要致力于中國傳統藝術語言、文化元素、視覺符號的現代轉型,在這方面他進行了多年艱苦的努力和嘗試,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中國古代具有歷史悠久、繁榮豐富的雕塑傳統,而且這些傳統與古希臘、古羅馬有著很大的不同——東西方兩大文明,在雕塑造型語言的探索和表現路徑上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雕塑語言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藝術成就,再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出現了諸如羅丹等一代大師,直至發展到對現代抽象雕塑的探索,從而完成了西方雕塑藝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而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在傳承著,在自給自足的環境中發展,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接受西方的寫實主義傳統。中國雕塑藝術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成規模的探索是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的,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國際上形成被公認的現代中國雕塑流派和風格——但已有的成績卻是很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人去完成的歷史使命。曾成鋼便是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并積極致力于此的當代雕塑藝術家之一。很顯然,曾成鋼的形式語言探索還是以中國古代雕塑為起點的,他的創作借鑒了一些青銅器、玉雕等中國古代非常有特點的獨特三維造型藝術呈現語言,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傳統歷史題材,把傳統文化意境和視覺符號融匯、糅合到當代雕塑創作中去,最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曾成鋼在運用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的創作實踐中,在探索傳統的現代轉型中,大膽而充滿創意:一方面,作品既有傳統文脈在當代傳承有序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讓人覺得其作品在大的形體結構、現代觀念運用、作品的當代性等方面也完成得很充分。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上述兩方面在其作品中自然的結合與交融。曾成鋼的作品還表現出強有力的形體張力和精神張力,不僅明顯帶有中國文化傳承的多方面痕跡,同時又具有鮮明的現代感,可以說是走出了一條當代雕塑理念與古代傳統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從他早年的《鑒湖三杰》中,我們可以通過作品簡潔、硬朗的線條和結實、飽滿的形體感受到中國古代青銅器那種特有的莊嚴與厚重;而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水滸人物》系列創作,則從結構和人物個性中迸發出張揚力量,空間結構的處理十分大膽,軀干部分做成虛空間而元氣飽滿,意到筆不到,堪稱是傳統語言和現代感結合的典范。他做的幾個大型公共雕塑也很好,大氣、整體、粗中有細,充溢著力量感。
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的現代轉型是一個漫長過程,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在吸收傳統雕塑語言的同時融合國際化的藝術觀念,在全新的語境中重建中國式當代雕塑語言,這個使命不僅是這一代雕塑藝術家們所共同關注、思考的命題,更須有幾代的雕塑家去共同努力。我認為,在當今中國傳統雕塑現代轉型這個漫長過程的起始階段,曾成鋼的創作與貢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如今,曾成鋼已年過半百,在這個時候他舉辦自己藝術生涯中的第一次個人展覽,出版生平第一本畫冊,我想既是他對自己所走過的藝術道路的一次總結與回顧,也是一次反思。通過這樣的反思,他一定能夠在新的高度和境界上,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嶄新的面貌,投入到今后新的藝術探索和實踐中去。為此,我要衷心預祝曾成鋼在今后的藝術生涯中更上一層樓,對中國傳統雕塑的現代轉型和世界性雕塑語言的多元化,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潘公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