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護法”藝術品市場 破瓶頸、治硬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9-26]
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尹力)一邊是不斷膨脹升溫的藝術品市場,一邊是不時曝光的“贗品”丑聞。面對這一鮮明對比,北京今年首次將藝術品市場立法納入立法調研計劃,為其“保駕護航”。
今天上午,在北京市政協舉行的2012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談到,中國藝術品市場沒有統一的管理法規,也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加之有關藝術品交易和市場的規范、管理、監督相對滯后,立法層次較低,制約了各種管理部門的監督。這也使得藝術品市場上投機氣氛濃厚,造假、售假、拍假、假拍亂象難以杜絕,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關宇表示,中國關于藝術品市場的基本法規多年前開始走上立法歷程,然而歷經多年,這一法規目前仍未出臺。有健全的法規,藝術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才有保證。否則,缺少規矩的新興行業將面臨巨大“瓶頸”的制約,難以獲得持續發展。
她透露,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核心地帶,北京率先開始探索健全與藝術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將藝術品市場立法納入今年的立法調研計劃,以期藝術品市場盡快走上法制軌道,在法律約束下健康有序發展。
關宇指出,除立法滯后這一瓶頸,藝術品市場還存在許多“硬傷”,例如一些當代藝術格調不高,影響了民眾對藝術品的印象;拍賣行過于火爆,畫廊卻發育不良,使得市場結構嚴重失衡;行業缺乏自律,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不夠規范,專家權威缺失等。
為治療這些“硬傷”,關宇建議,推廣當代藝術品實名登記制度,建立“當代藝術品數據庫”,確保作品的唯一性、真實性、合法性;建立藝術品市場信用體系,將有售假、欺詐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企業打入“黑名單”;改善畫廊這個一級市場的政策、稅收環境,使其規范化、品牌化,培育優秀藝術家;加快藝術品評估、鑒定、物流、保險、倉儲等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從拍賣交易、畫廊經紀、銷售、展覽展銷到進出口,到鑒定評估、產業聚集區等各個交易環節的管理制度,
據悉,2011年,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達到514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文化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的89.3%。文物藝術品交易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拉動北京市文化活動及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拍賣活動越來越帶動文物藝術品鑒賞、講座、拍賣品展示、圖錄出版發行等相關產業鏈,以及金融、旅游、物流、餐飲、酒店等服務產業的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