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衍生品之路任重道遠:作者不屑,創意不足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9-04]
藝術衍生品在西方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在國內卻剛剛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關注,相較于藝術品而言,實惠的價格容易獲得大眾的青睞。近些年眾多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開始涉水衍生品,衍生品作為藝術品的消費形式,不僅拓展了藝術的發展空間,而且豐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讓生活藝術化、趣味化。然而,前景一片大好的朝陽產業依然存在困境,藝術在物化過程中也難以順風順水。那么,當下藝術衍生品處于何種狀態?面臨哪些問題?未來之路會好嗎?
藝術衍生品著實能讓生活充滿趣味,試想走進一個家庭:客廳墻上掛著一幅凡·高的復制品《星空》、餐廳擺著印有齊白石作品的餐盤、臥室床上的被子披著懷素的草書……不論是清雅還是熱烈,滿屋子彌散的氣息一眼就能看出主人的品位與格調。他們或許曾經心儀過某一件作品,而狂妄的價格不可能滿足普通人的胃口,但通過衍生的形式卻可以讓那些離自己很遠的東西來到身邊、觸手可及;他們也許并不知道這些作品的來龍去脈,但對于大眾而言,藝術即為美,源自人性對于“美”的好感,藝術衍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頻繁露臉,加長了普通人對藝術學習的時間,久而久之能激發人們對藝術的認同感,將生活藝術化。
然而,在國內,藝術衍生品近些年才進入公眾的視野。相較于國外30多年的歷程而言,目前我們的藝術衍生品市場仍處于試水期,所面臨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在人們看來,藝術與消費之間,衍生品似乎是在商業化背景下以藝術的旗號拉動市場的需求。因此,一系列問題也來了:公眾對于衍生品認識的程度不高、藝術家不屑作品被流行、市場環境不理想、國家政策跟不上……
1
尚處在起步階段認識不足
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藝術衍生品市場在整個中國藝術品發展里邊所占份額不大,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倍鴩狻耙呀洷容^成熟,并且有一定的規模,產業的主體也相對清晰,品牌效應明顯。各大博物館、畫廊、出版機構作為主體的形態參與到藝術衍生品的生產運作過程中來,同時整個版權市場保護、推廣、授權、機制各方面非常健全,整個發展環境、法律環境、監管環境比較好”。
有數據顯示,全球藝術授權最發達的美國,其藝術授權產值已達到180億美元的規模,而在亞洲還是一個新興行業,目前我國年人均品牌授權商品銷售額只有0.7美元,日本、美國年人均分別為91美元和365美元。這其中的差距過于明顯,樂觀來說也是潛在市場存有“廣闊天地”,國內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對藝術品進行開發與利用無疑是未來藝術品空間拓展的有效手段,但能否“大有作為”尚需時日。
在消費者方面,大眾對藝術衍生品的認識度與認同感仍需培養。過去我們將藝術品與商品兩者的概念幾乎對立起來,藝術的特立獨行與商品的產業化似乎不可能存在于一個臺面上,前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后者卻存有流俗的嫌疑,這二者的鴻溝如何填補?德美藝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董藝指出,宣傳與引導很重要?!氨热绱蠹覍εD痰膽B度,中國人不是一開始就喝牛奶的,中國人是喝豆漿的,但是牛奶為什么被大眾接受?因為大家不斷地從宣傳中知道牛奶是有益健康的。隨著不斷地引導,中國牛奶的消費量就會不斷地提升。藝術衍生品也是同樣的道理?,F在大家對藝術衍生品還存在著很多的誤區?!彪S著觀念的轉變,近些年藝術品漸漸向消費品靠攏,讓普通大眾“買得起”,這一段雖然走得有些難,欣慰的是已經邁出去了,算是階段性的勝利,但接下來的路還很遠。
2
產品開發淺嘗輒止
創意貧乏
讓人頭疼的是,國內很多博物館對于衍生品的開發尚處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將藝術品縮小或復制在相應的日常用品上,以低廉的價格出售附著有旅游紀念品意味的小東西。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其周圍的小商鋪堆滿了兵馬俑小雕塑,多數“粗制濫造”,更難談品牌效應。
在畫廊與美術館亦存在類似的問題,藝術品被簡單地復制或者批量印刷,“有些藝術衍生品僅僅是將藝術家的作品印在T恤、杯子等上面,簡單地移植,沒有設計在里面,這樣的產品僅僅是個紀念品。有的產品不實用,所以,如何將藝術與實用結合是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哇噻網的CEO趙徑文說。不考慮藝術衍生品現實的意義,均是藝術衍生品打不開局面的重要原因。
在這一問題的討論上,白盒子藝術商店的負責人孫永增則更有針對性:“國內的衍生品狀況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商業和學術不分,這是藝術衍生品的困境或者說是一個迷途,因為很多人試圖做得更加藝術,讓它的藝術含量更高,而忘卻了它的很多美觀和實用的要求,所以一定要把學術和商業分得特別清楚。藝術堅持的是學術的方向,藝術衍生品主要是遵循商業的原則,這個原則絕對不能拋棄,在這個基礎上,用藝術的附加值為商業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務必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可能做好,否則容易不上不下處于非常尷尬的狀態?!?br/>
中央美院教授余丁同樣提到了衍生品開發的乏力,“創意能力的不足、設計意識薄弱致使我國藝術衍生品種類太少,而國外的藝術衍生品則非常講究對原創作品的二次加工設計,我們卻還停留在把一個圖案簡單地附著在某一個器物上等簡單的商品設計概念,這也直接導致消費者對這類藝術衍生品興趣不足”。
3
國內扶持政策缺席 版權保護不力
雖然狀況不少,但辦法總比問題多。除了“自下而上”的反思之外,在文化興國口號下,國家政策理應有所傾斜、知識產權應該保駕護航。遺憾的是,現實情況并非想象的樂觀。
西沐認為,制約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首要問題為版權保護,“這是藝術衍生品最核心的東西。版權通過授權實現收益,版權的保護現在是國內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版權的保護和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一樣,目前國內的環境,治理的力度和整個版權發展的狀況,都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優化。所以版權的保護,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比較多,缺陷也比較大,無論從法律、管理、監管各個方面都是空白?!?br/>
國際藝術授權基金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ARTKEY藝奇文創集團董事長郭羿承對藝術授權的研究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他指出:“藝術授權在國內還屬于成長期,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薄弱和人才不足以及盜版的困擾等問題,但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市場,待開發的潛力也是巨大的?!?br/>
而具體到扶持政策上,好幾家被采訪的機構負責人多表示“沒有看到”。中央美院教授余丁也說:“國家沒有特殊政策,但目前我們處在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藝術衍生品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能夠獲得大量的國家支持。前幾年,做藝術衍生品的先導者,比如ARTKEY、首博等都申請到了北京市文化產業引導基金,所以我覺得支持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支持到什么程度可能是個問題,我還是希望國家能夠在進口藝術衍生品關稅上給予一定的優惠。進口國外藝術衍生品可以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如果能將這些好的設計產品引進到中國,那么我們首先是個重要的消費國,然后我們具有非常強大的生產競爭力,所以如果我們能給國外的藝術衍生品市場進行代工生產等,將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新興產業?!?br/>
總體而言,藝術衍生品之路任重而道遠,因其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身陷“問題”包圍圈也不難想象。萬事開頭難,隨著相關法律政策與知識產權不斷完善、消費者意識不斷增強,藝術衍生品可拓展的空間毋庸置疑。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在利益的面前亂了陣腳,注重品牌的營造才是王道。
藝術家觀點:
藝術衍生品就是消費品
藝術衍生品是藝術市場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西方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在國內卻剛剛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關注。藝術衍生品作為藝術品的消費形式,豐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讓生活藝術化、趣味化。而當代藝術眾多特點鮮明的作品,是衍生行業挖掘消費潛力的重點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從原創作品到衍生品,藝術家亦是重要的參與者。因此,99藝術網采訪了當紅藝術家郭偉,試看他對藝術衍生品都有哪些觀點。
“衍生品純粹就是消費品”,這句話在我與藝術家郭偉的交流中,他兩次提及。郭偉介紹說,國外博物館或美術館將館藏大師的作品衍生到一些物品上非常普遍。一條絲巾,一旦印上凡·高或者達·芬奇的名作,一方面呈現出佩戴者對大師的追憶,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個人文化品位的表征。藝術衍生品相對而言就是消費品,普通人能消費得起,在得不到原作的情況下,以這種方式將“作品”帶回家,也挺好。
當然,郭偉的作品亦介入到衍生行當。當時一個墨西哥人找到他,將具體事宜商量了之后,以藝術授權的方式簽有合同,明確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允許復制多少件,在什么時間結束等。如果有銷售的話,會有一定比例的提成。有合同會顯得正式點,也是起碼的前提”。就這樣,作品以復制品的形式限量印刷,購買者可以得到藝術家親筆簽名的保證書及編號。
郭偉表示,開發藝術衍生品的重點并不是為了掙錢?!斑@種形式讓很多喜歡你作品但買不起原作的人能換一種方式擁有它”,同時對藝術家也能起到“宣傳的作用”?!坝袝r候原作只能在美術館看得到,不可能買走,但通過復制到明信片、日常用品、畫冊上,或者通過仿真復制等手段,只要你喜歡都可以買回去放在家里,從情感的層面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在藝術衍生品未來的發展前景方面,郭偉認為:“隨著藝術品越來越受歡迎,大家對衍生品文化概念認識程度也會越來越高,發展空間比較大。但總體而言,衍生品紀念的成分超過了其他的功能。衍生品不存在投資的價值,只是一個純粹的消費品?!?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