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談首屆CAFAM未來展:青年藝術的"體溫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8-08]
導讀:7月22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籌辦的首屆CAFAM未來展開始“造勢”,在8月8日那天,主題為“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的青年藝術展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打造品牌項目的第二張牌,并且采用了符合國際慣例的提名制來選擇藝術家,期望打造一款“田野調查”式的青年藝術研究樣本。99藝術網帶著對首屆CAFAM未來展展覽機制、藝術家提名標準以及目前青年藝術推廣等一些問題,采訪了首屆CAFAM未來展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王璜生先生。
CAFAM“未來展”和“泛主題展”將構成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品牌項目
首屆CAFAM “未來展”跟“超有機”主題展之間有什么聯系?
王璜生:“超有機”是首屆CAFAM泛主題展的主題,而“泛主題展”通俗些說,今后可以稱之為中央美院美術館的“雙年展”,就是“CAFAM雙年展”,這是我們著力打造的一個品牌項目。而今年我們推出的“CAFAM 未來展”項目將重點關注、研究、推動中國青年藝術,首屆未來展主題為“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這兩個品牌項目展覽將構成中央美院美術館當代藝術的平臺。
“CAFAM雙年展” 著力于對藝術史文化史問題作當代的介入和思考,以應對當代前沿文化的挑戰,建構一個國際化的藝術展示、研究、對話交流的平臺,使其成為對最新當代文化問題及藝術走向進行展示與研究的國際舞臺。
而“CAFAM 未來展”則旨于從學院教學和研究的角度出發,對當下中國的青年藝術現象及特征作田野式的考察和針對性的取樣,以形成中國青年藝術研究的有效基地及資料儲備,并以學院的文化態度和學術判斷,體現當下中國學院文化應有的前瞻性、開放性、學理性及文化堅守的立場和作為,從而推動青年藝術的發展,同時檢驗和反思中國的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現實和問題。
這樣,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通過“CAFAM 雙年展”和“CAFAM 未來展”兩大系列性展覽活動,與其他學院的教學性展覽、學術研究專題性展覽和國際交流性的展覽以及相關活動,構成中央美術學院及其美術館對中國當下藝術教育和美術創作、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的一種歷史態度和文化立場。
有提名價值的藝術家不一定要“最好”、“最吸引眼球”
本次未來展是采用提名制來選藝術家,國內外提名人的比例是多少?您認為這種機制相比以往選擇藝術家的傳統方式,有哪些優勢?本次未來展藝術家評選與入圍的標準是怎樣的?
王璜生:我覺得這次未來展在方法上至少是一種嘗試。第一,希望通過國際、國內比較重要的學者、批評家的眼光和判斷來選擇藝術家,而且這次的提名方式是采取實名制的;第二,我們希望提名委員要提供提名詞,說出提名理由,這其實是其實是挺考驗提名人的。我們開始擔心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有問題,后來發現很多提名人非常支持這種做法,不僅認真提名青年藝術家,而且提名詞寫得很認真很概括,有的還很多的論述,這表現出他們對青年藝術家的高度關注和支持。這種方式很坦然的,也看出提名人責任感,我們在邀請函中提出,希望他們推薦在他們視野和區域中的最有提名價值的藝術家,不一定都集中在所謂“最好”、“最吸引眼球”的藝術家。比如,希望廣州、香港、臺灣等的提名人對所在區域所熟悉的藝術家大膽地提出來,以利我們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姿態來開展對青年藝術現象的關注和研究。
我看介紹上面是港、澳、臺三地藝術家也有一部分,這種比例份額是怎樣劃分的,央美的提名人與藝術家會占多數嗎?
王璜生:提名人央美會多一點點,因為央美的老師、藝術家,還有一些理論家相對來說是較集中也較多的。因此央美的提名人和被提名的藝術家會相對多一點,我們沒有必要回避這樣的問題。從提名到最后的統計,包括之后進行策展挑選、入選的藝術家等等,臺灣、香港地區的藝術家還不少。我們平時對臺灣很多藝術家不太了解,關注也不夠多,但是這次臺灣有六七位提名人,他們也提名了一些臺灣地區藝術家,包括提供一些圖片資料等。我們覺得臺灣確實有一些非常另類、非常不錯的藝術家,跟大陸的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和藝術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您形容這次展覽是關于中國青年藝術比較嚴肅獨立的生態報告。要做到學術比較獨立,您是怎么在策展過程中把握學術獨立的原則?
王璜生:我覺得關鍵是要堅持“非功利”的出發點和比較嚴肅的學術態度及判斷。在整個策展過程中,我們六位策展人展開充分的面對面討論及郵件密集型的討論,開了無數次的會,而且每次會議幾乎都從上午一直開到下午,午飯就訂盒飯,在會議室吃,邊吃邊談,討論得非常詳細。
學術獨立就是不希望受到外界的一些影響,包括資金方面,不希望資金的來源影響我們的選擇,不希望官方的或者一些太過于人情因素的影響。在每個討論的過程中非常坦然地將作品放在臺面上讓大家來發表意見,從整個策劃、主題等到藝術家的挑選都是非常開放的來討論。
強調“田野性”、“文獻性”、“學理性”、“當下性”和“未來感”
現在藝術市場各個環境資源都在關注優秀的青年藝術家,您是怎么看待這種態勢的?本次展覽活動更強調什么呢?
王璜生:現在關注年輕藝術家是一個非常正常和重要的舉措?,F在年輕藝術家的發展非常有其獨特性。我們這次的活動強調從青年藝術現象入手,首先是在方法上,運用田野考察式的策展方式。突出強調“田野性”、“文獻性”、“學理性”、“當下性”和“未來感”,并將作用與功能定位為“溫度計”和“催化劑”。并對當下的中國青年藝術現象、行為、心理、特征等作充分的討論和研究,形成了“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為這次展覽的主題,我們現在在做提名集和相關資料的匯集,非常強調文本意義,這將為今后研究當下青年藝術現象和生態提供一個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文本。第二,我們的策展從現象和生態研究分析入手,當下青年藝術現象恰恰有別于上一代或更上一代藝術家,有他們自身的一種特殊性現象。他們的這種特殊性,我們非常重視,整個策展都是圍繞著現象,包括藝術家的挑選也是圍繞著現象,我們在尋找個案性的東西來呈現這種現象。這可能會與其他相類的展覽拉開距離。
我們將來會在展覽的文字與畫冊里邊,對相關的藝術現象與個案問題有比較多的探討和表述。我們這次寫了一篇近六千多字的“策展人語”,對我們的思考內涵對青年藝術現象做了很較充分的表述,在《提名集》里體現,我們在畫集還會對更多的個案做更深入的分析。
我們這次展覽避免了所謂的評獎,避免了所謂的“最什么”。第一,強調現象研究;第二,在尋找案例、呈現案例。這些入參加展覽的藝術家是我們對現象表述的一種呈現,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一些比較獨特性的東西,我們比較堅持強調這一點,至于給市場帶來什么東西,我們不去理會。但是,目前藝術市場對年輕藝術家的“狂熱”,對他們是一種考驗。要成為真正的有前景的藝術家,就要經得起考驗。
美術館作為非營利機構是怎樣運作這次展覽的,有沒有承受資金、參展單位方面的壓力?
王璜生:當然,壓力是挺大的。不過,從一開始,我們就堅持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做學術上的工作和安排;一條腿就是不斷地去找錢找合作。同時,我們也做好了各種準備,有錢有有錢的做法,沒錢有沒錢的做法,但是我們有堅定的信念,一定能夠把事做出來,而且會做得很不錯。當然,我們也相信社會會給予理解和各方各面的大力支持的!確實如此!深深感謝大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