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潘寧:盧浮宮辦展不是“鍍金袈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31
    作為世界上久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盧浮宮在藝術從業者的心中占據著極高的地位,曾在盧浮宮辦展的藝術家,自然也成為人們眼中的重量級人物。不知從何時起,盧浮宮對中國藝術家來說已不再是遙不可及。國內媒體上,“某某藝術家在盧浮宮辦展”的消息頻頻出現。人們在為類似新聞振奮不已、慨嘆中國藝術家“為國爭光”的同時,也不免對這一世界頂級藝術殿堂對中國藝術家青睞有加的現象心存疑問:盧浮宮如此認可和接納來自中國的展覽,是中國藝術家厚積薄發的結果,還是另有玄機?

    “擦邊球”場地:卡魯賽爾廳一周200萬

    盧浮宮從14世紀開始作為多位法國國王的王宮,歷經多次擴建。法國大革命期間,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盧浮宮,并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1981年,法國政府實行“大盧浮宮”計劃,對盧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除了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透明金字塔之外,此次擴建的另一成果是建起了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的盧浮宮卡魯賽爾廳。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地下一層、與盧浮宮金字塔下方主入口相通的卡魯賽爾廳,是一個集餐飲、購物、文化消費為一體的商業場所,不僅可舉辦形式多樣的展覽、演出、音樂會等文化活動,也是各大企業舉辦年會、宴會和品牌推介會的理想場所。盡管毗鄰盧浮宮博物館且從屬盧浮宮整體建筑群的一部分,但卡魯賽爾廳的運作和管理并非歸屬盧浮宮博物館,而是由一家名為VIPARIS的公司負責。

    卡魯賽爾廳在租賃費用上走的是“高端路線”。展廳兩個以上起租,即面積最少要2500平方米,一天的租金折合人民幣約20萬元。此外,還有水電、保潔、安保等雜費約20萬元,展廳布置費30多萬元。這意味著,在盧浮宮卡魯賽爾廳舉辦一個短短一周的展覽,租賃場地的各項費用就高達近200萬元,這還不包括展品的運輸和保險費用,布、撤展人員國際旅費和食宿費用以及舉辦開幕式的開銷。

    “曇花”成風: “賠本賺吆喝”事常有

    盡管卡魯賽爾廳身價不菲,但常年門庭若市。究其原因,法國公眾對文化藝術的偏愛以及多年來培育形成的規范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為這一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例如,法國國家美術協會每年年底都會在卡魯賽爾廳舉辦美術沙龍,該沙龍自1725年舉辦第一屆開始,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在如此昂貴的場地舉辦大規模的展覽,且對公眾免費開放,沒有門票收入,收支的巨大缺口自然要分攤給所有參展的單位或個人。近年來,該沙龍中國展區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有數十名來自中國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畫家亮相于此,展出的作品則呈現出良莠不齊、參差有別的現象。

    卡魯賽爾廳對外租賃的商業性質,為中國一些財力雄厚的地方政府、文化機構或策展公司獨立籌備活動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由于缺乏在國外商業運作展覽的經驗和對前期宣傳的投入,國內單方運作的此類活動往往是“賠本賺吆喝”。為了“盧浮宮辦展”的響亮名頭,中國的一些主辦單位不得不接受與黃金地段匹配的高昂場租,而為了降低成本,只能縮短租賃天數,于是就出現一個展覽只辦2至3天的“曇花”現象。類似的活動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除了國內媒體有些報道之外,活動本身在法國的藝術圈中很難引起特別關注,更別說在法國普通民眾中引起廣泛反響了。

    合作辦展:高標準下僅故宮一家入圍

    相對卡魯賽爾廳的商業化運作,盧浮宮博物館對合作辦展的對象則采取非常嚴格和審慎的遴選標準。博物館的展覽區域劃分為三部分:黎塞留展館、蘇利展館、德農展館。除上述展館的常設展覽外,盧浮宮每年都要舉辦相當數量的臨時展覽,合作對象主要為世界各國的國立博物館和文物機構、國際一流的藝術品收藏機構、在法國或是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知名藝術家等,其藝術水準、藝術價值和藝術聲望均需與盧浮宮世界頂級博物館的名聲相得益彰。

    迄今為止,中國只有故宮博物院與盧浮宮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并于2012年9月在盧浮宮舉辦了“重扉輕啟――明清宮廷生活文物展”,獲得熱烈反響。法籍華人畫家嚴培明則是迄今在盧浮宮舉辦個人畫展的唯一華人。

    警示:盧浮宮“鍍金”凸顯浮躁心態

    相比傾盡畢生心血于藝術創作的苦修之路,赴海外辦展“鍍金”顯然是通往“衣錦故里”的捷徑,況且盧浮宮的名聲如此振聾發聵,即使只是打個“擦邊球”,回國后稍加渲染,就足以贏得不明就里的中國同行、媒體和公眾的認可和追捧。中國藝術家熱衷于盧浮宮辦展現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國人文化自信的深度不足和把藝術名利化的浮躁心態。

    隨著西方對于東方審美理念的了解的深入,以及中國現當代藝術品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無論是公立博物館機構之間的交流換展,還是民間藝術機構和展覽策劃公司按照商業模式在國外辦展,或是中國藝術家以個人名義參加國外的沙龍,都越來越呈現出普及化、正規化、常態化的發展趨勢。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種種現象,中國文化界的專業人士、媒體輿論和廣大公眾須以一顆“平常心”,客觀、理性、實事求是地審視和對待。進入盧浮宮博物館還是卡魯賽爾廳,并不能成為判定藝術成功與否的標尺。如果一味地夸大其詞、沽名釣譽,將來在國人心中坍塌的并不是盧浮宮這座藝術的圣殿,而是中國藝術家的氣節、風骨與誠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