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進:審美首先是一種價值立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2-14]
隨著美的外延無休止地擴大,美的形態變得越來越豐富。美的受眾面對同臺亮相的各種品質的美,幾乎無所適從。審美的多元化無疑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審美的背后是人,是一個在特定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成長和演化的人。因而審美首先應該是一種人的價值立場。不同的價值立場決定了審美的不同品質——華麗與質樸、丑惡與美善、張揚與內斂、虛偽與真誠、低俗與高雅……自古以來,崇高的審美始終獲得人們的敬仰,崇高的藝術家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然而,今天一些社會亂象居然都可以以藝術的名義合法化,難道藝術竟成了藏污納垢之地?究其根源,問題就在于當代藝術家價值立場的缺失。
水晶燈之質與古玉之質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多次斷層,傳統審美也幾經斷流。在當代生活中,輕薄而庸俗的水晶燈,因其晶瑩、亮麗、精致、豪華的表象,常常被人們作為最美的珍品懸掛于廳堂的顯要位置,以顯示出主人高貴的身份。在當代藝術領域,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和當代前衛藝術的各種審美形態蜂擁而入,歷經藝術市場的瘋狂鼓噪、現代媒體的無限復制和傳播變形,又衍生出各種新的審美思潮。這些審美思潮在缺乏傳統審美基因的土壤里如野草般地迅猛生長并迅速蔓延。一時間,張牙舞爪的、妖艷惑眾的、怪誕離奇的、刺激的、低俗的、色情的……應有盡有。當代生活的審美下滑與當代藝術的審美泛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問題的背后同樣是傳統價值立場的丟失。
在傳統中國山水畫作品中,一筆、一畫,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不僅反映出中國傳統畫家的審美氣質,更體現了國人的價值觀立場。這種立場包括對自然的態度,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對美、丑、善、惡的判斷,在經歷千百年之后,已與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合而為一了。在農耕文明中萌生和成長的中國傳統審美,弘揚仁愛之心,追求美的相對穩定性和永恒性,有別于游牧文明中萌生和成長的西方審美所極力推崇的個性張揚,或追求美的自由性和流動性。中國傳統審美的品質不像水晶燈,更像古玉,堅韌而不露鋒芒、溫潤而不奪光彩,是內斂的,沒有過度的張揚。中國當代藝術不能簡單摒棄傳統的價值立場,僅僅依附西方的審美意識,而應該立足傳統,并在外來價值觀的撞擊和逐步修正中才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當代審美。不必過度張揚,不必興師動眾和高喊口號,而需要藝術家腳踏實地默默地耕耘,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精神,從融合到獨行,從傳統到當下。
增白劑之色與白饅頭之色
人們為了強調饅頭的色澤,總愛稱之為“白饅頭”。事實上,用純天然面粉制作的饅頭,其顏色是一種略顯微黃的灰白色,表面呈現出溫潤的色澤,并散發出陣陣芳香,而并非是干澀的純白色。但是,當多數人撇開具有真實而樸素之大美的微黃灰白色,而好概念化的純白時,增白劑當然就開始在大庭廣眾之下招搖過市、大行其道了。由于人們生活經驗或常識的缺失和基本審美的扭曲,外觀誘人的催熟毒西紅柿、增白毒木耳、增脆毒黃瓜、保鮮毒生姜、增肥毒豆芽……反而比看似平淡實為優質的安全食品更具有競爭優勢,并一度充斥食品市場。同樣,在審美泛化而又缺乏基本審美判斷的當代,如果畫家不以真誠的眼睛去面對活生生的繪畫對象,而僅僅以各種手段去包裝表面化的畫面效果,那么形象的概念化、色彩的套路化、造型的符號化、圖像的肌理化、圖式的制作化……便開始在當代繪畫中泛濫??斩葱问降倪^度修飾掩蓋了畫家真情實感的缺乏和精神的空乏。利用添加劑“美”化的食品毒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利用審美“添加劑”“美”化的藝術作品毒害的則是一代人的純真心靈。
其實,歪瓜裂棗是最甜的,也是最美的。
蘇紫紫之美與“最美媽媽”之美
從某些藝術家吃糞便、吃死嬰、自殘、自虐,到川音美院41位大學生裸體行為,再到蘇紫紫的一系列裸體自辱表演,以及成力的當眾性行為演示,一次又一次觸探中國傳統道德底線的“藝術”行為,在現代媒體強大的推波助瀾中,讓不少年輕的“藝術家”實現了一夜成名的美夢。裸奔、裸舞、裸照、裸聊、裸泳、裸捐、裸婚……各種以“裸”命名的事件紛紛登場,只要傍上“裸”,事件立即能夠得到現代媒體的聚焦,“裸”行為幾乎成為一種時尚,當代藝術要是還理論“真、善、美”那真是太“背時”了。這種扭曲的審美取向或許是人們對體制下審美僵化的一種對抗與反叛,同時恰恰暴露出當代藝術家面對形形色色的多元審美缺乏獨立的成熟的價值判斷。
單從審美而言,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的言說方式。但審美的背后有一種東西比審美本身更為重要,那就是價值觀的立場。某些極端的藝術家在藝術行為中,表面上看是實施了個人的審美權力,事實上卻早已喪失了獨立的價值判斷,淪為審美反面力量的吹鼓手,藝術品格被降低到了與道德底線齊平乃至道德底線以下。這樣的藝術作品,在滿足視覺感官刺激的同時,或許啟發了想象力、激發了創造力,但更激起了人的強烈物質欲,從而瓦解或削弱了人格精神的確立。相比川音美院41位大學生、蘇紫紫和成力對美所做的各種詮釋和表達,杭州“最美媽媽”的行為沒有預想目的,沒有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事先進行周密的安排,并采取相應策略和各式手段,一切都在偶然中必然發生。但是,這種偶然中的必然,完全源自于“最美媽媽”內在的美。藝術家只要心中有美,不必設計,也不必修飾,憨厚、樸實中自然呈現大美;倘若心中無美,任由精心策劃、喬裝打扮,恐也難以遮掩空虛的靈魂。
當代藝術家既不應該脫離中國傳統審美的根基,也不應該去追逐體制下時尚的藝術潮流,或者盲目去奉迎西方某些低俗的審美,而應該立足傳統,并融中西之長,以虔誠之心和當代人的審美視角去捕捉當代人的生活印跡,真實地記錄藝術家獨特的審美和發現,從而開創和引領當代的審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