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家陳文驥:視覺藝術是一種體驗過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2-03]
學習國畫出身,版畫系畢業,而第一幅油畫作品便獲全國性大獎的陳文驥,繪畫風格也和他的繪畫經歷一樣多次變化。同時,“畫的是什么?”“越來越看不懂”的聲音也一直伴隨藝術家的每次變化而產生,陳文驥的創作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本周日,他的新個展“什么”將在京開幕,參展作品更加抽象和極端,挑戰著觀眾對作品的觀看習慣。但在陳文驥看來,應該擺脫傳統觀看習慣中對作品的解讀和閱讀,還給觀眾一場視覺的游戲。
新作是一場視覺體驗
商報:您的新個展將于本周日開幕,這次展覽設置了一個開放性的主題“什么”,您如何看待展覽主題與作品之間的關系?
陳文驥:我認為,每個參觀展覽的人都可以從各個角度理解主題“什么”。其實,我的作品被問得最多的也是“你畫的是什么?”很多人認為在一幅作品背后,體現著藝術家的很多創作意圖,或者有藝術家的某些隱喻在其中,因此觀眾在觀看作品時心中會產生很多疑問。對于觀眾所產生的疑問,我也很疑惑,因為我的作品中沒有賦予多大的意義。對于事物的認識,我盡可能脫離其本身的意義,用最終的形象讓觀眾去感受。
因此,在本次展覽中,我用“什么”作為主題表達立場,也是想引導觀眾理解、體會我的作品。同時,我認為“什么”只是不斷思考的理由,并不是在作品中要體現出結果,“什么”只是啟動思考的鑰匙,通過它可以提供持續思考的動力,這是一種體現狀態的過程。
商報:本次參展的作品都體現出“極簡”風格,您力求在平面繪畫中表現空間感,但這些作品可能使您在繪畫方向上走向另一個極端。
陳文驥:是的,今年的表達方式與去年相比加強了一些。同時,對“形”的極端、對平面理解的極端也比以前更加突出。今年的作品在形態表現上更加追求單純,改變了表達狀態,其中運用了更多色彩,表達上體現出柔和感,形態上更加單純和抽象。
商報:今年的作品更加突出了作品邊緣的空間感,這是否是您新的創作方向?
陳文驥:這種邊緣的空間感,需要在某一空間內得到反饋,我也在預想這些作品在空間中將得到怎樣的結果。我希望在我面前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其結果可能會給我帶來興奮感,同時也能夠啟發下一步的創作。
擺脫繪畫的解讀方式
商報: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您的作品經歷了很多次變化,畫面越來越體現出“極簡”的風格,您如何解讀這種創作方式的變化?
陳文驥:在創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在改變,同時對于視覺藝術與繪畫的理解上,也與公眾理解上的繪畫漸行漸遠。公眾希望作品是可以解讀和閱讀的,但我始終強調繪畫可以擺脫解讀和閱讀,直接用眼睛去體驗,這是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已經進入這樣的意識狀態中,我提供了一種視覺體驗新的可能性。
商報:1987年,您的第一幅油畫作品《藍色的天空,灰色的環境》便獲得“首屆中國油畫展”優秀獎,其中也有寫實元素在里面。但是,此后的每一次創作變化都是顛覆性的,尤其在2000年以后,很多人在看到作品時都說越來越不像您的作品了。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么?
陳文驥:我沒太多思考過轉變的過程。以前可能對自己有很多不滿意,感覺當時的創作不是我真正追求的。有時,藝術家思考的方式可能會走向極端,并且容易在某一領域內來看待自我。但這個過程有一種樂趣在里面,可以換個角度看待世界,這是一種收獲。
實際上,當初創作寫實作品也是在一種影響下產生的,而現在的轉變可能是在某種視覺語言影響下產生的立場轉變。寫實繪畫是一種經歷,也是藝術表達的積累過程,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創作便可能產生突變。
創作應符合自身性格
商報:您提供了一種視覺藝術過程性的體驗方式,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從一幅繪畫作品得到一種結果是很重要的,經常會忽略過程的體驗。
陳文驥:我在藝術工作中找到了新的體會,并將這樣的體會付諸于作品中。但是,一幅作品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得到社會的合理反饋。因此,我認為不能用現實的態度來理解藝術家的行為,不可能藝術家的每件作品都能獲得合理的反饋,甚至認為藝術家在一個階段做的都是一些無謂的表達。但最終,如果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理解藝術家了,這也是一種進步,有些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可能會偏離大眾的理解方式,但藝術家的付出在某一階段能夠得到公眾的認可和關注,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價值所在。
商報:談到公眾的關注,您的創作一直以來與社會和商業沒產生太大關聯,一直在根據自己的內心感受進行創作。
陳文驥:每個人對社會都會有思考,我也不例外。但是,最后我會對自己的繪畫方式做出合理的選擇,是否適合我去做,并愿不愿意做。與社會和商業未產生太大關聯性,可能源于我的性格甚至經歷而產生的排斥感。但我不能勉強自己,選擇符合自己意識的創作題材是我能夠承受的,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自身需要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