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鋼:藝術發展離不開創新 真正藝術創新是突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16]
一次關于藝術創新教育的對話
王一川VS張繼鋼
王一川(以下簡稱“王”):張院長,您好!想就藝術創新和藝術教育的話題請您談一談看法。第一個問題是,現在有沒有一所大學專門講創新?
張繼鋼(以下簡稱“張”):據我所知,目前全世界沒有一所院校專門講創新,但所有院校都希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梢哉f,藝術發展離不開創新,藝術教育更離不開創新。
王:那么,您能給藝術創新一個答案?
張:真正的藝術創新是突破。應該是確立新的理念、求得新的發現、選擇新的角度、進行新的整合、構成新的語言陳述方式,形成新的品格。具備這些才是真正的藝術創新。
王:藝術創新與藝術教育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張:藝術創新包含著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等很多方面,這里首先應該說明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人類精神產品的物質呈現,是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是對社會生活、時代發展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展示??梢哉f,每一個時代都有彪炳史冊、流芳百世,足以令人仰慕的藝術經典。藝術創新需要不斷地有才華卓越、獨領風騷的藝術家誕生,而藝術家的培養則需要學院藝術教育和藝術環境的給予。解放軍藝術學院被譽為“軍旅作家藝術家的搖籃”,我也曾把學校和學生比作“森林和大雁”的關系。
王:解放軍藝術學院是如何實施藝術創新教育的?
張:就藝術學院而言,藝術創新教育應該是全成員、是全方位、全過程的。全成員,就是我們的領導干部、教職員工都是學生的示范和榜樣,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學生潛移默化、內在模仿的形象教材;全方位,就是說無論是我們的教學工作,還是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環境建設等,都能給學生以無聲的教育;全過程,包含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參觀見習、教學實踐活動的每一個步驟。
王:藝術創新教育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張:我在擔綱主講的“院長學堂”中,從軍事文藝創新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創新思想:“院長學堂,所涉領域是藝術鑒賞與藝術創造,其著眼點是創造。院長學堂就是研究藝術創新的哲學,并運用這些哲學觀念——推開一扇門、點燃一盞燈、照亮一條路、實現一個夢?!本唧w講,藝術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除了才華,還有基于對本行業深刻而廣泛的了解。所以,創新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探險;創新的關鍵在于要有好的創意;創新在實現中必須努力接近完美才有意義。
王:精神探險應該是一次人生壯麗的生命之旅,不知怎樣認識和理解其中的意義?
張: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傳承和沿襲,往往忽視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嚴重制約著學員的思維發散和想象力的張揚,從而缺乏對鑒賞的敏銳、批評的睿智和創新的勇氣,難以激活他們藝術創造的熱情,嚴重地阻礙了藝術創新教育的快速發展。所以,創新首先是一種感知喚醒和文化自覺。在第一講“絕處逢生”中我曾說明:“任何創作者只要抱定獨創的信念,那么有一截路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這截路就叫‘絕處逢生’”。而這絕處就是歷代大師創造的一座座彪炳史冊、光彩照人的歷史豐碑。面對前輩大師的成就,我們決不能高山仰止、望洋興嘆,也不可亦步亦趨、抄襲模仿。而要先學習經典、后拒絕經典,再創造經典,做到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過去,唯此才有創新的可能。
王:您講得真是太好了,魯迅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眲撔戮鸵半U,會不會有失敗,該怎樣面對?
張:我們講精神探險,就是一種勇氣,一種實踐。探險有成功,也會有失敗,這取決于創意的實施。我在“起手就在巔峰上”一講中這樣說過:天下事,事事有目的;天下事,事事有規律;天下事,事事有方法。然而:目的+常規+方法≠創意。只有:目的+反常規+好方法=創意。一切皆有可能。好創意,能讓人一步登天,還能讓人一步一重天;好創意,還能把巔峰變為起點,讓人飛起來;好創意,還能不斷添加動力,讓人飛得更高!更高!更高!……可見,創意對于創新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王:您講了很多創作上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是怎樣展開的呢?
張:我當過大學老師,也曾作為外聘導師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帶出了4個“舞蹈創作理論與實踐”碩士研究生,如今還帶著4個舞蹈編導藝術碩士研究生。我堅決反對照本宣科、反對千篇一律。我的方法就是面向實際、注重實踐,結合自己多年在創作中的認識和體會,啟發開掘學生的思考、分析、判斷、鑒賞能力,通過參加大型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戰能力。
王:張老師,你有一講叫《麥芒上能站幾個人》,我不太理解,麥芒上怎能站人,而且還要站幾個人,這讓我很糊涂?
張:看起來,你沒有聽我的課。誰也不相信麥芒上能站人,這是一個關于生活與藝術關系的哲學命題,看似虛構,實則蘊含著藝術創作理想的哲理。麥芒,指生活,是人類勞動改變世界的產物;哲學,指理性和智慧,是對生活的理性概括。一個沒有哲學智慧,不能基于人性本質去思考的藝術家是不可能成為大藝術家的!在這個世界上藝術家總是少數人,所以,我說,麥芒這個針尖大小的地方,不是大多數人能站的,然而,僅僅讓藝術家站在麥芒上也只能是再現生活,只有站在能認知生活、改造世界的哲學家肩膀上,才能成為高度概括、表現抽象的大藝術家。
王:張院長,您是一位軍人,又是一位藝術家,還是一位教育家,這些因素會束縛您的發展?還是會促進您的發展?您會覺得不自由嗎?
張:我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我出版的第一部專著也用了這個名稱,叫《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無論身份如何變化,我始終在做的就一件事——藝術創造。我不認為我的工作和我的生活是隔離開來的,無論是作為藝術家搞創作,還是教育家搞管理,無論是作為軍人嚴格遵守紀律,還是作為藝術家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我始終都是在限制的條件下進行的。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所以,“限制”,對于不懂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必將成為“枷鎖”;對于懂得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就已然獲得了“解放”。
王:張院長,最后還想再向您請教一個問題。解放軍藝術學院在發展先進軍事文藝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作用是怎樣的?
張:縱觀軍隊文藝事業,可以說是始終邁著創新的腳步緊跟時代的發展。在戰爭歲月,作為中華民族前進的號角,她喚醒民眾、鼓舞士氣,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贏得不斷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和平年代,作為時代精神的火炬,她一直引領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健康發展。軍藝正是在承傳著我軍優良傳統中,一直發揮著“全軍文化藝術人才培養中心、軍事文藝研究和創作重鎮和為軍委總部提供思想文化建設咨詢基地”的功能,在軍事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各個領域卓有建樹,在國家各項重大文化活動中,都是唱響主旋律的排頭兵。當前,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學院應當做表率、做榜樣、做教材,真正以創新精神,努力創造屬于當代中華文化形象的標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