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文人藝術的人格性與時代性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1-01]
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其時代性都有二個面向,一是以當時社會現實的事件、人事物景觀為描繪對象,二是以當時人面對外在世界的心理情境為描繪主體,而藝術既出于藝術家之手,自然便是指藝術家面對外在世界的心理、心境流轉、情感轉化為主題,藝術的高下與藝術家的美感經驗有關,因此才會有抽象、表現、象征語意的“傳神”、“逸格”等美學標準出現。
文人藝術的脈絡可以從歷史脈絡與精神脈絡來看。在中國,文人藝術的歷史脈絡,一般認為發軔于宋大成于元,至明清繼續流變?;旧?,它是以中國文人意識與其養成文化為美學品味,從寫實到寫意,其藝術特質是注重筆墨情趣,體現文人生活趣味、以及藝術家個人思想感情、對自然社會及生命本源的參悟表現。由于在表現形式上不求寫實形似,中國文人書畫的藝術性是建立在一種上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品味認知。如其名稱“文人藝術”,它被翻譯成與文學有關的“Literatipainting”或是“Scholar Art”,都是指文學家或讀書人眼皮下心窩上的美學世界。它與民俗的、粗糙的、直接語境的表達方式相對。在屬于尊重士大夫階級品味的年代,文人藝術在社會上有相當高的地位,它甚至易出現在一般市場,而只能在上層社會交換、流傳。
自民間中產階級抬頭的17世紀開始,文人藝術普及化,它成為民間新貴者的精致生活文化品味,而這一份品味,是帶著“文化教養”的色彩,與反映社會現實無關,旨在追求一種文化生活上的美感。對文人創作者而言,他們面對的不是社會議題或外在生態的沖擊,而是美學和風格上的力求突破。換言之,這是一支“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隊伍,這些藝術家與其作品的“時間性”,是建立在當時的藝術形式變革研究上;其“精神性”是建立在藝術家的個人主義思想上,但也往往會反映出一些普遍性的群體生命經驗。
近代,藝術家的表現欲望與個人主義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下,獲得更大的發展和解放。文人藝術的定義不再是歷史傳統脈絡下的文人書畫世界。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接觸之后,文人書畫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再度找到契合點,那就是西方藝術中的個人主義、表現主義這一支脈絡。其共有的創作精神是以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與想表現的內在世界為主,而且不再局限于唯美的情境,而是因藝術家的內在生命經驗,包容了各種精神狀態,如苦悶、狂喜、憂傷、哀愁、愉悅等心理情境。閱讀者或喜好者因為對于這些心理情境產生共感,或從中獲得某種人性的升華力量,而產生美學上的認同。在20世紀中期之后的中國藝壇,這支美學曾因社會寫實主義的推動而被壓抑,但一如文人藝術原有的避世態度,它還是以其美學獨立的隱世姿態,綿延存在。在海內外華人藝術世界,透過文人畫與抽象表現主義之結合,文人藝術亦出現“現代化”的形式轉繹過程。
至新世紀,相對于文化批判、意識形態、大眾流行品味的當代藝術潮流,當代文人藝術最大的挑戰是藝術創作者的“當代文人性格”問題。何謂“當代文人性格”,決定“當代文人藝術”的精神與內涵。文人生活模式隨時空而改變,文人藝術的生產模式如果也改變,能不能算是文人藝術?在工廠化、機械復制化、商業操作的當代,真正的文人藝術精神,或是說“具有文人式的藝術生產模式”有無存在空間?文人藝術是否會形成一種階級性的美學品味?它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的文化和美學空間,究竟在那里?文人藝術的價值是否僅能建立在藝術家的個人價值上?這些有關當代文人藝術的人文課題,除了有助于對于文人藝術作品的價值認知,也助于我們對于藝術和美學功能的認知。個人以為,“當代文人藝術”之定義,必須要走出中國藝術史上的文人畫之限制,才有可能擁有更大的研究和賞析空間。因為當代文人藝術的生產,與古代文人的生活模式和日常精神狀態已大不同。文人藝術的規范如果以讀書人的藝術世界來界定,它將變成藝術“學院派”的代詞,或是文化教養的“階級美學”。
對于“文人藝術”的當代性,從創作精神與藝術功能上來看,其實是可以從“美學獨立”的視野,來看這一支非關意識形態與非關社會現實的藝術脈絡。它以藝術家深沉的個人經驗或美學研究出發,但好的作品,卻能突破一般人的視覺慣性,且能引發他人的生命經驗共感。它還是可以用巧妙的藝術語匯去關注政治、歷史、文學和大自然等人文課題,而不是流于自戀式的喃喃自語。它不會是傳統文化符號的無意識生產,或是傳統東方的盲目捍衛,或是變成一種東方文化外銷的生產線。從這些想望上看,“當代文人藝術”不是不能走出去,它的窗戶,其實才開啟?;诖?,文人藝術不一定要局限于傳統水墨媒材,它可以用共有的創作動機、藝術情境訴求、文化生活態度,回歸到不同時代的文人創作境況,來閱讀其具有時代性,也具有非時代性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精神。
注:高千惠,臺灣出生,移居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F代藝術史及當代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芝加哥大學人文通識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現代藝術史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