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上海當代"開幕 "本土化"將走向何方?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08]
更換了新總監的第五屆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終于在2011年9月7日晚向世人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與北京只有少數人士才能參加的博覽會相比,上海的博覽會顯得更加大眾。在這座城市中社會各階層的人只要心中懷有藝術,都可以走進來。這里的氣氛更加放松和親和,顯然,經過上海雙年展等活動多年的培育,當代藝術已經與這里普通人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9月7日的開幕酒會上依然是衣著鮮亮的嘉賓、人山人海的參觀者,但在急于交談的人們身上我們卻找不到對于藝術的熱情。
新任博覽會總監馬西姆在開幕前接受記者采訪曾表示:他認為上海當代的優勢是“本土化”,真正最成功的展會都是在真正有藝術發生的城市。而上海當代的目標是向世界藏家展示亞太地區的藝術。
但現在看起來這只是一個目標。周嘯虎的錄像、岳敏君的雕塑,這些我們在最近、甚至更早的博覽會上都已經看過。經過組委會篩選的亞太地區畫廊并沒有帶來很多新鮮的、有沖擊力的作品。雖然選擇了“本土化”方針,但今年少了諸多大牌海外畫廊的上海當代沒有了往年的喧囂,讓人覺得有些落寞。
而在現場也聽到很多參展的畫廊主抱怨展期只有8、9、10這3天,這與昂貴的展位費相比并不劃算。
大牌國際畫廊是“上海當代”的一大亮點,但選擇了“本土化”戰略的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將走向何方?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