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沒有風格變工種,可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16]
日前,記者在采訪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時,本次計劃首席評審專家、作曲家陳其鋼談及作品評審標準時說:“我首先看這個人進行的是‘創作’還是‘工作’,如果是工作,我寧可給零分!”并對國內作曲界唯西方作曲技巧論的不良傾向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筆者以為,這決不是空穴來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音樂界尤其是作曲界長期存有一把頗為奇怪的標尺,如果音樂創作中運用了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那就代表你是革新派,有水平;反之,你就是保守派,沒有水平。在此背景下,一個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式無形中形成:十二音技法、序列音樂、無調性、聽不懂=創新、先進、高級;傳統技法、有調性、有旋律、能聽懂=保守、陳舊、落后、低級……令人好生驚詫!
不可否認,西方作曲理論和技法的確有其固有的優勢。作為一名音樂創作者,學習西方先進作曲理論、技巧不可謂不必要。但遺憾的是有些中國作曲家一旦進入西方作曲體系之后,就好比走進了一條死胡同,迷失了方向。長期受縛于唯西方作曲技巧論觀念馬首是瞻的誤導,致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一味地迎合,并且無意識地妥協,最終結果就是在此過程中失去了一個中國作曲家應有的風格與個性,創作出來的作品雖然修飾得漂亮,但藝術的靈魂卻蕩然無存。
相比于技巧,個性和風格能讓音樂走得更遠。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未能真正參透者不在少數,在創作中過度追求技巧,盲目追求繁復的樂段形式、和聲語言者也絕不鮮見。近年來各種音樂賽事上,很多選手為了得到評委對其演奏演唱技術的認可,在參賽曲目難度系數上煞費苦心,下足功夫,結果是技巧上去了,風格和個性卻丟失了。無怪乎眾多評委感嘆,參賽選手們的技法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但在風格上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卻難得一見,而這,恐怕也正是導致國內出類拔萃的音樂人才稀見的癥結。
真正的藝術創作,不取決于所用技術的高低,重要的是你是否把自己融入其中,體現作為主體的一種藝術追求。很好地“走進去”融入到西方作曲技法體系中固然重要,而如何從中“走出來”更為關鍵。對于音樂創作者來說,真正好的音樂應該是一種為大眾所接受、所傳播的東西,而不是一種過分追求曲高和寡的東西;對于演唱者和演奏者來說,音樂是否動聽,并不取決于飆高音、炫技法。談及此次青年作曲家計劃的最終目標,陳其鋼直言不是要評出幾部好作品,而是通過這一過程,鼓勵作曲家有一種創作的追求。因為只有技巧,那就是工匠。藝術沒有風格,便成了工種。所言甚是!作者:董大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