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油畫大師與中國美術家一見鐘“情”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15]
——訪俄羅斯油畫巨匠葉列梅耶夫
作者:李雙杰
白夜時節的一個午后,在圣彼得堡芬蘭灣畔一處墨彩溢香的畫室,筆者專訪了它的主人——俄羅斯國家美術科學院院士、人民美術家、擔任列賓美術學院院長十二年之久的奧列格•阿爾卡季耶維奇•葉列梅耶夫先生。
一本畫冊——一段歷史的起點
上世紀90年代,列賓美術學院有史以來第一本彩印畫冊問世。這本由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畫冊裝幀精美,更重要的是,這本畫冊的文字是中文。
葉列梅耶夫回憶說,他以列賓美院院長的身份曾先后九次訪問過中國。第一次是在1991年乘坐國際列車去的。在那次訪問中,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負責人共同“碰撞”出了出版列賓美院彩色畫冊的創意。
“說起這第一本列賓美院的彩色畫冊,還有一段關于版權的小插曲”。 葉列梅耶夫饒有興致地說。為了出版這本畫冊,天津人民出版社派專人來到列賓美院,現場拍攝照片。當中國攝影師朋友向院方詢問版權問題時,時任院長葉列梅耶夫痛快地說:“這樣吧,我們美院就收取你們500美元的版權費,這樣回答可以吧?哈……”
列賓美術學院的第一本彩色畫冊是在中國出版的,而且是中文的!這本畫冊也許就是一段歷史的分界點。由此,中俄兩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一見鐘情”——兩國友好的見證
“我第一次到中國,接待我的第一個中國人是當時的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我們可以說是一見如故。不,應該說是一見鐘情!我們友誼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到他辭世,一直沒有間斷過?!比~列梅耶夫深情的回憶說。
葉列梅耶夫說,他的中國老朋友很多很多。中國著名油畫肖鋒、山石,中國著名美評家王仲,旅俄畫家石侖等都是他的故交。
一個月前,中國美術界著名評論家王仲先生曾到圣彼得堡拜訪葉列梅耶夫。兩位老友關于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親情友情等話題的交談,時而精辟犀利,時而委婉詼諧,妙語連珠、韻味無窮。告別時,兩位老友久久擁抱,不忍分離。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說起友情,這里不能不提中國藝術家們的老朋友馬克西莫夫??邓固苟?#8226;麥法季耶維奇•馬克西莫夫是前蘇聯杰出的油畫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被中國美術界所熟知,一度被中國畫家吳作人稱為“中國美術界的白求恩”。與他相關聯的,是一個叫做“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歷史產物,簡稱“馬訓班”。在這個班里,產生了靳尚誼、詹建俊、馮法祀、侯一民、何孔德等中國現代油畫創作的一代中堅力量。
葉列梅耶夫說,他和馬克西莫夫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們曾在一起多次探討油畫藝術、中俄友誼等問題。當然,也曾有過意見相左的時候。光陰荏苒,現在想起來,那幾十年前的藝術觀點碰撞今天竟變得如此溫馨……
一幅畢業作——一代天驕的縮影
葉列梅耶夫1957年畢業于列賓美術學院。他的畢業作品油畫《列寧》問世,并由此一鳴驚人。
《列寧》所展現的畫面,可以說是蘇聯那個歷史時代的寫照和再現。畫面上人物眾多,個個栩栩如生。這幅作品也深為中國美術界所熟知,成為影響中國幾代美術人的丹青楷模。
葉列梅耶夫回憶道,他9次訪問中國,其中的一次意外相逢讓他永不忘懷。在北京下榻的酒店,一個陌生人來訪,來者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張褶皺泛黃的紙展開來。原來,這是一張葉列梅耶夫畢業作品《列寧》的印刷品,1958年由俄羅斯《消息報》報社出版。來人說,這是他在“文革”期間冒著極大風險保存下來的,他的夢想就是能夠有朝一日見到《列寧》的作者,并讓這張印刷品得到作者的簽名。三十年后,他的夙愿終于實現了!故事講到這里,葉列梅耶夫眼里閃現著淚花……
一份恪守——萬世相傳的經典
關于油畫的表現題材和藝術手法,葉列梅耶夫說:“我崇尚現實主義的題材和寫實寫生的表現手法,我會帶著這個觀點走進墳墓!”
除了嚴肅的、政治色彩強烈的作品《列寧》、《列寧和高爾基》、《勝利者》(正在創作中的巨幅油畫)之外,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在葉列梅耶夫畫室隨處可見。有廣袤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恬淡的花卉,浩淼的雪原,靜謐的莊園,奔馳的駿馬,嫻靜的小船……它們再現和升華著現實的真與美,凝固和放大著生活的愛與情。在葉列梅耶夫的手下,那一塊塊油彩變得如此充盈、靈性,極富沖擊力和表現力,它們的合力撞擊人們的視覺,沖刷人們的內心。
在藝術表現手法問題上,葉列梅耶夫說,他一直堅守現場寫生的觀點。寫生,需要畫家堅實的基本功底,它絕不是那些自冠以“現代派”者“啪啪啪”幾刷子的浮躁和輕狂所能代替的,真正的寫生藝術,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為的。經典要有時間的打磨,那是生命的一份恪守,所以才會演繹出百世流芳的神話。
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格的油畫珍品,可以說是當今世界藝苑里的一片奇葩。當今人們對其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認識還遠未到位。前不久,在美國的一個拍賣會上,列賓的一幅名為《巴黎的咖啡館》油畫,雖然畫面尺寸不大,終以15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按蠹叶颊J為這個價格已經不菲。但我認為,當今國際藝術市場還遠未能認識到俄羅斯優秀油畫作品的真正價值。未來的歷史,會是另一種局面”。這位年近九旬的俄羅斯藝術巨匠自信地預言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