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第三代雕塑家注重表現英雄人物平民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7-14]
中國近現代雕塑史發端于19世紀末,一開始便交織著殖民壓迫的屈辱與民族自強的激憤。正因為如此,中國雕塑家的成長之路從起初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與艱苦卓越的革命事業緊密相連,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也反映了中國革命歷史的苦難與輝煌。
6月30日,“光輝的歷程”名家雕塑邀請展在北京開幕,這正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而舉辦的一次雕塑界盛會,薈萃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雕塑作品。68位著名雕塑家,100件雕塑作品,從第一代雕塑家劉開渠、滑田友,到第二代錢紹武、潘鶴,再到當代中年雕塑家,創作時間跨度70年。展品中有舉世聞名的名作原稿,也有塵封半個多世紀的手稿、模型。
展覽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他深情地說,近百年來,中國幾代優秀的雕塑家為反帝反封建,為新中國建設創作了感人的藝術作品,他們以民族情感,以藝術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尊尊時代豐碑。這是全國雕塑家向黨的生日獻上的最真誠的禮物。
西方寫實主義傳入中國
吳為山回顧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后,雕塑藝術的新發展。五四運動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四運動后,劉開渠、李金發、滑田友、王靜遠、江小鶼、曾竹韶等第一代中國雕塑家開始到西方國家學習。這批雕塑家以留學法國為主,他們把法國古典主義、現實主義藝術中的寫實手法跟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的一些創作手法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樸素、莊重、寫實,并富有裝飾意味的雕塑風格。
此次展覽所呈現的《轟炸》便是滑田友在留學法國期間完成的雕塑作品,刻畫了一位母親一手抱幼兒,一手拉著幾歲大的孩子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的瞬間。1937年,當時滑田友聽到上海閘北被炸、南京淪陷、人民被屠殺的消息,心中充滿了悲憤、痛苦、焦慮和擔憂,開始構思創作《轟炸》。1939年,他完成作品的立體構圖稿。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德國入侵巴黎,滑田友將立體構圖稿藏在地下室的煤堆中,才躲過一劫,直到1946年,他才最終完成這件傾注著對祖國和人民全部情感的作品。
“這是中國雕塑史上很重要的一段歷程,雕塑家把自己的藝術跟民族的解放、反帝反封建斗爭融在一起,把自己的人生同整個民族的命運綁在一起?!?吳教授還舉例說,江小鶼創作的《孫中山》,劉開渠創作的《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都體現了雕塑家當時憂國憂民的心境。王朝聞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雕塑家,雖然他沒有出國留學,但他的《民兵》、《劉胡蘭》以及《毛主席像》等至今都是經典。
吳為山說,把西方藝術中的現實主義手法融到當時表現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作品之中,這是第一代雕塑家偉大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藝術家們把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運用到了紀念碑的創作中。而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紀念碑的雕塑形式。
吸收前蘇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
新中國成立后,雕塑藝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批雕塑家赴前蘇聯留學,這批藝術家借鑒了前蘇聯藝術中的現實主義的雕塑創作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有錢紹武、王克慶、曹春生等人。還有一些藝術家雖然沒有到前蘇聯留學,但參加了前蘇聯專家在中國開辦的培訓班,如中央美術學院蘇聯專家雕塑研究生班,也創作出很多優秀的經典作品。如,程允賢的領袖肖像雕刻、潘鶴的《艱苦歲月》、《廣州解放紀念碑》以及盛楊所創作的毛主席紀念堂里的毛主席雕像。
吳為山教授認為,第二代雕塑家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文藝創作特點。作品主題明確,多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現實主義題材,以紅色經典為主。造型特征明晰,標志性很強,像表現領袖、工農兵的作品,人物動作通常為“揮手式”“弓箭步式”,如南京長江大橋組雕和沈陽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現定名《勝利向前》)都是這種“定式”。還有則以寫實與夸張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塑造代表性的英雄、領袖人物,來表現歷史事件。另外,作品主要為表現時代特性、題材的特征,藝術家個性化特征的體現在作品中相應地減弱。這一時期很多雕塑作品都是集體創作的,像《人民英雄紀念碑》、《雨花臺歷史紀念碑》。
“難能可貴的是,第二代雕塑家經歷了‘文革’這一特殊時期的藝術創作,在改革開放之后,他們仍能在創作中表現出巨大的活力、熱情和創新性?!眳菫樯脚e例說,錢紹武所創作的《李大釗》,與蘇聯式的雕塑手法不同,作品不再是故事情節式地表現人物,而是僅把一個頭像放大成為一個紀念碑式的雕塑,其中就吸收了中國古代佛教雕塑的一些造型手法。熊秉明也屬于第二代的雕塑家,他一直在法國,其雕塑作品以魯迅及其筆下的文學人物為主要題材。第二代的雕塑家在創作中不斷創新,如葉毓山的《紅軍突破湘江紀念碑》已經具有了強烈的設計和構成意識,為中國雕塑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雕塑作品突出形式語言
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也給中國雕塑藝術注入了活力。吳為山介紹,第三代雕塑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一部分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入大學的現代雕塑界的主要力量,還有一部分為“文革”時期的工農兵大學生,他們是從中國雕塑院校走出的一代雕塑家。
與前輩相比,吳為山認為,這一代雕塑家的創作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風格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第三代雕塑家開始注重表現英雄人物的個性、內在的精神,甚至還會突出平民化。此次所展出的隋建國、展望的《走向勝利》就以平實的手法,寓偉大于平凡中塑造了五大書記,使從“神壇”上走下的領導人更為真切感人。李象群所雕塑的《布衣鄧小平》更是以常人形象出現,身著短袖衫、布軍褲,腳穿圓口布鞋,目光中的堅定和自信又顯示出偉人的氣質。
在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時,第三代雕塑家不再拘泥于故事情節式,也不再是“文革”時期的高、大、全,而是更多地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思考對這些特殊歷史時期的認識。表現形式上,不再是寫實的再現手法,而是往往必須有強烈的形式語言?,F場展出的吳為山作品《義勇軍進行曲——聶耳》中,整個雕塑按照義勇軍進行曲的節奏舞動起來,姿態動感、服裝飛揚,造型和音樂融合在了一起,塑造出了聶耳的憂患意識。
吳為山認為,第三代雕塑家開始從歷史的高度、人類的角度去思考和平問題、戰爭問題,所以作品常帶有哲學反思性、悲劇意識??梢哉f,這批雕塑家繼承了寫實主義手法,但更多地吸收了西方藝術中的表現主義、構成主義,把現代設計理念融到雕塑作品中去,將寫實、寫意、抽象等手法融合在一起。
“我們懷著對老一輩藝術家的敬仰,日以繼夜地籌備展覽,通過這個展覽,我們體會到老一輩雕塑家對黨和人民的真誠熱愛以及潛心藝術、無私奉獻的精神?!?吳為山說:“為了展出王朝聞先生的原作,我與其夫人解馭珍女士約好到家中溝通,那天碰上北京百年一遇的大雨,到達時已是晚上八點多鐘。本已休息的老人又起身和我聊了一個多小時,當即就把家中的《劉胡蘭》和《民兵》兩件作品交付于我,當時真的很感動?!边@次展覽也得到了雕塑界的廣泛支持,展品中有28件劉開渠先生的雕塑原作,其中《毛澤東》胸像、《馬克思、恩格斯》浮雕等創作原稿堪稱珍寶,也有滑田友先生10件雕塑原作。
從廣州到哈爾濱,從上海到蘭州,這100件作品覆蓋了全國20多個省市,很多作品空運到了北京,有些藝術家還親自駕車把作品送到展覽現場。這次展覽不僅僅是作品的簡單匯聚,更是幾代雕塑家筋脈相承的漸進,是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真情歌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