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彌漫”威尼斯雙年展受好評有遺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27]
北京6月25日電 (陶禹舟)大朵的白云飄蕩在綠色的草地上,散發出縷縷清新的茶香;寫意的水墨殘荷在油庫古跡中盛開,在炎炎夏日為觀眾帶來絲絲清涼;水霧繚繞在大于6000立方的空間中,伴著檀香,宛若蓬萊仙境……在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至今的21天里,以“彌漫”為主題的中國館吸引了無數觀者的目光。
25日,中國館策展人彭峰攜部分參展藝術家在京舉行了國內媒體見面會,講述他們在威尼斯參展期間所經歷的故事。
彭峰介紹,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啟迪”,強調光在藝術中的作用,與此對應,中國館的主題確定為“彌漫”,不僅更能深刻闡釋當前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更符合中國文化與美學的內涵,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表達。
本次中國館展覽有潘公凱、楊茂源、蔡志松、原弓、梁遠葦等五位藝術家參展,他們分別以荷、藥、茶、香、酒五種氣味為主題,創作出了《雪融殘荷》、《器》、《浮云》、《空香》和《我請求:雨》五件藝術作品,讓五種味道處處彌漫,在總體上創造出一個奇妙的感官世界。
彭峰表示,中國館在本次雙年展上雖然未獲金獅獎,但卻是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每天參觀者都絡繹不絕。此外,中國館不僅獲得了參展藝術家、一流策展人和批評家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海外媒體的普遍關注,據他介紹,包括歐廣聯、英國《金融時報》、《Art in America》等在內的許多著名海外媒體都對中國館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稱贊其“充分利用場館”、“富有技術含量”、“清新詩意”、“文化內涵濃厚”。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參展藝術家之一潘公凱表示,中國館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味道“彌漫”的主題彌補了場館空間簡陋狹小的缺陷,并以純藝術的東方文化感與其他場館的實物化展覽形成了區別。
但彭峰稱,此次展覽依舊存在遺憾,創作時間太短以及經費的不足,導致有些作品沒有達到最好效果。他舉例說楊茂源的作品《器》,原本設想將中藥裝在陶罐中,免費送給觀眾,以便讓“中國味”跨越展館的空間限制,彌漫到全世界,但最終由于經費不足,只制作了5000只陶罐,一天之內便基本發放完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