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新傾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20
    高嶺

    中國學術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學到了西方很多知識。盡管這些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翻譯的影響,有些粗糙。但我們要相信當時的翻譯工作者的水平。當時翻譯著作的內容框架和覆蓋面比較起來其實已經概括了西方學術的基本架構。比如說,我們可以描述出西方從尼采開始的150年整體框架。就是在反思、否定二元模式開始向感性、非理性和經驗、感覺、身體模式等方面的學術轉變;同時,他們的觸角也伸向了東方。

    中國的模式也是這樣,在1840年后開始反思自己感覺性、經驗性、內化式的命題、概念和范疇。我們試圖找到可以用論證、推導的邏輯思考的模式,這時候,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理性主義大量地被引入進來。

    到了今天,中國的藝術批評整體上已經掌握了西方學術批評的理論框架。把西方主要的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思想介紹和吸收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F在對于那些“大膽求證”的人來說,是應該去思考如何能夠融合、建構一種共享包容的、面向未來的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時候了。

    近幾年,從國內一些展覽和學術討論話題可以看出來這個逐漸清醒的傾向。高名潞先生提出的“意派”理論;我本人早在2006年秋天在今日美術館做過一個“中式意識”的展覽,意在表達用中西融會的創作方式進行審美再造的一種藝術;陳孝信先生主張的“文脈”中國藝術;呂澎最近提出中國新繪畫藝術的走向,他借用宋代的一幅畫——“溪山清遠”,表達了對中國當代藝術30年發展的反思。

    中國當代藝術30年一個基本的模式和特征是,從“文革”之后,面臨經濟大潮和社會轉型,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結構巨大變化中人性的矛盾和沖突。但我們無意中忽略了一點,或者說是一個不完善的地方,就是中國當代藝術要從新的角度和立場重新關注這些充滿矛盾沖突的人性,以及使之得以被承載和發生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把人和自然的關系重新梳理和定義。

    中國傳統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老莊哲學關注人的自然屬性,而孔子的儒家哲學關注的是人的社會屬性。這方面我們30年的藝術不是有意識地忽略了它,而是時候未到。到了今天,中國的批評家意識到了這一點,情況開始變化、轉折。

    曾經給予西方很大啟發的傳統中國藝術,借助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傳達出人的天性的流露和對自然的態度。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宋代的山水畫中得到啟示。藝術中既要表達人的社會觀,也要包含自然觀。否則我們的藝術和民族文化是不完整的。這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強項。今天看來,這是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人與自然相處的態度往往要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重要,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自然觀來平衡,人和人、人和物的關系會扭曲和畸形。既要關注社會,又要關注自然。當代藝術理論批評應該在這方面加強。

    最近5、6年的批評界的變化說明了這個趨向。當然這種自然觀的追求與傳統的自然觀念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社會,有別于過去農耕社會的自然觀。我們的自然應該是更加完整的自然。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