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西泠印社社長印象:吳昌碩被公推為首任社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17
      西泠掌門人 幽蘭滿庭香——西泠印社六任社長印象

      作者:王佩智

      西泠印社,于1904年由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等金石篆刻家在杭州發起、創立,是中國第一個專事篆刻藝術的全國性社團組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故名西泠印社。它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凝聚起一大批海內外著名金石書畫大家,是世界印人心中的藝術圣地,歷來被世人譽為“印學重鎮,園林精華”,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一方小印連天下,秦篆漢隸述古今,西泠印社風云國際印壇百年。2009年,西泠印社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13年至今,西泠印社歷經六任社長舉旗掌舵,文脈相傳,風雅綿延。

      吳昌碩:藝壇巨擘展魅力

      經過十年營建,西泠印社聲譽鵲起,1913年,吳昌碩被公推為首任社長,撐旗領路,社會影響日漸廣遠。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昌石,號缶廬,寓居上海。其詩、書、畫、印被世人譽為四絕,他博采眾長,自成一家,門生弟子遍布天下。他書法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他將書法、篆刻的行筆、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獨特的“大寫意”畫風,在清末民初海派畫壇占據突出地位。

      吳昌碩對西泠印社有著特殊的感情,熱心參與社址文化建設,他多次來印社創作、交游,留下大量墨跡。從1913年他擔任社長到1927年故世的15年間,正逢民國初年社會變革、軍閥混戰的動蕩時期,偏居孤山一隅的西泠印社,恰恰是基本建設規模速度最快的時期,興土木,建亭閣,鑿嶺開道,植竹布梅,大致成型。西泠印社層巒疊翠,錯落有致,尤其在亭閣間、摩崖上,吳昌碩留下的墨跡,別有風韻。他先后兩次為西泠印社書寫篆書“西泠印社”匾額,為觀樂樓留下“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的長聯,遁庵“天幬地載;山高水長”聯對,并書寫“返樸精廬”、“金篆齋”、“饌籕簃”、“歲青巖”、“潛泉”等蒼勁擘書。他撰寫了《西泠印社記》、《隱閑樓記》、題襟館《研林詩墨》壁刻、仰賢亭《印人畫像》壁刻等題記。1915年他創作國畫《西泠印社》。1921年,印社將日本著名雕塑家朝倉文夫所塑吳昌碩頭像筑龕藏于“小龍泓洞”,取名“缶亭”,暗喻甘于清貧,潛修金石書畫之意。1923年春,吳昌碩題畫“送子觀音像”石刻。西泠印社大量以吳昌碩所撰的楹聯、匾額、銅像、石刻置為文化景觀,如畫龍點睛,客觀上擴大了西泠印社的社會影響。

      對西泠印社的未來社團建設,吳昌碩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資博覽考證,多多益善?!彼蚤_放的恣態,拓寬印社的發展視野,團結、聚合國內著名書畫篆刻家,引進海上題襟館書畫會入駐進行互動。積極推動與日本書畫篆刻界的交流,發展吸收日本社員,確立了西泠印社的國際地位。西泠印社以金石文字為主的文物收藏、印學論著的收集整理工作,伴隨山川雨露圖書室、福連精舍等專門建筑設施的建成而全面展開,特別是收藏的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的“浙東第一石”——“漢三老忌日石”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1921年秋,該石碑被日本文物商從杭州外運之際,在吳昌碩的影響和帶動下,西泠印社發動浙滬兩地政要、名流、社友集資將其贖回杭州,并成為鎮社之寶。吳昌碩作《漢三老石室記》,以志其事。此后,西泠印社又逐步收藏有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時代的碑刻及漢畫像石、仿石鼓等,對印學研究、文字考古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吳昌碩這些富有遠見的建社指導思想,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吳昌碩對西泠印社園林建設也提出過具體指導意見。1927年夏天,84歲的吳昌碩最后一次來西泠印社,在觀樂樓小住。他看到規模初具的西泠印社園林覺得美中不足,便對主持社址建設工程的葉為銘說:最好有個后山門,有路通到里西湖,既方便游人進出,也能體現西泠印社的儒雅大氣。于是,印社成員便在雜樹叢生的山坡上,披荊斬棘,開辟了后門通道和石坊,西泠印社的外部形象為之一變。

      西泠印社的文化活動,因為吳昌碩的參與而備受世人注目,使人們在了解西泠印社豐富的文化內涵時,也為一位藝術大師個人的藝術魅力所感染,從而使西泠印社在不足六畝的地盤上,在較短的時間里得到迅速發展。西泠印社可謂光艷照人,聲名遠播。

      馬衡:艱難時期撐大旗

      吳昌碩逝世后,西泠印社之社長一職空缺近20年,主要原因是20世紀30年代后,社會動蕩不安,日寇占領杭州,民不聊生。西泠印社這片文化綠洲也難幸免,活動無法開展。1947年秋,在西泠印社補行成立40周年紀念會上,由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福庵提議,推舉遠在北京的馬衡擔任社長。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別署鍴廬、凡將齋。他出身官宦之家,寓居北京,為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鑒賞家、考古專家。早年,馬衡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1924年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故宮物品,1933年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52年,馬衡辭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專任全國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

      馬衡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員,他與西泠印社的交往可追溯到1910年。這一年,他向西泠印社捐贈50塊大洋、磬式茶幾四張、背靠一字椅八張、大方幾桌一張、圓桌面一張,參與了創建時期的活動。他同四位創始人志趣相投,均有交往,幾十年沒有中斷過,且與王福庵私交最篤,兩人在京杭兩地多有來往共事。因為這層關系,社中遇有難事,人們多向馬衡討主意。1928年,宋美齡在杭州巡游至孤山時,向地方政府提議把孤山改為中山公園。聽到這個消息,丁輔之立即馳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供職的馬衡,商量自我保護的措施和辦法。馬衡此時正參與成立“全國古物保護委員會”,恰巧1929年杭州正在舉辦第一屆西湖博覽會,西泠印社、俞樓、廣化寺等處被辟為衛生館,到10月20日閉幕,有半年之久。一段時間后,待西湖博覽會結束,西泠印社立即掛起“全國古物保護委員會浙江分會”的牌子,巧妙地處理了這個棘手問題。后經多方協商交涉,仍保留西泠印社的地盤,避免了被去名的危險。1930年夏,馬衡因參與檢舉軍閥孫殿英盜竊集團,受到被通輯的威脅,遂化名“無咎”,連夜經天津到達上海。在滬期間,他曾轉道西泠印社小住近三個月,同其間來訪的印友切磋篆刻之藝,刻過不少印章,安全度過那段隱居的日子??梢?,其與印社、印人的關系,非同一般。

      馬衡是一位金石學大師。他在金石學方面的著作有《金石學概要》、《中銅器時代戈戟之研究》、《新嘉量考釋》、《石鼓為秦刻石稿》、《漢石經集存》、《中國書籍制度之研究》、《凡將齋金石叢稿》等,篆刻有《凡將齋印譜》、《鍴廬印稿》、《凡將齋印存》等。郭沫若對他的學術成就有過中肯的評價:“馬衡先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而又銳意采用科學的方法,使中國金石博古之學趨于近代化?!彼恰爸袊鹗瘜W第一人”。馬衡雖遠在北京,但他的等身著作、他在印學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與西泠印社的親密關系,決定了他在西泠印社處世艱難時期的旗幟地位。

      自1947—1951年初夏,西泠印社雖歷經戰爭的硝煙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環境整治,但有遠客京師、遙領社職的馬衡撐旗,有印社同仁的相互信任與默契,社中的春秋雅集、藝術創作仍艱難地維持了下來。(未完待續)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佩智系西泠印社理事、社務委員會文物管理處處長)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