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名作賞析

    蔣兆和《流民圖》誕生于侵略者眼皮底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02



      作者:蔣兆和

      創作年代:1943年

      規格:2×12.02米(原作長26米)

      材質: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

      現藏:中國美術館

      內容:全畫通過對100多個難民形象的深入描繪,以躲避轟炸的中心情節點出了時代背景和戰爭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講解嘉賓

      劉曦林

      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編委。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還沒有一幅作品有著這樣傳奇的經歷。而其背后展現的歷史和藝術背景,更使其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作為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蔣兆和歷時3年完成的《流民圖》誕生于淪陷區日軍的眼皮底下,后來幾經波折,原作只剩下半卷。

      年屆七旬的劉曦林對《流民圖》做過深入研究?!啊读髅駡D》是20世紀中國人物畫壇上最杰出的憂國憂民的悲劇性現實主義力作?!眲㈥亓终f,“巨幅的畫卷,等人大小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與悲憤,表達了他們向往勝利,渴望和平的心聲。在中國水墨人物畫技法上,強化中國畫骨力,兼容西化塑形技巧,達到了新的高度,在世界上也產生了應有的影響。 ” □記者張洪駿

      “《流民圖》作為不朽歷史的見證和血淚的史詩,將發揮長久的、不可磨滅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它像一股悶雷,驚動無聲的大地,像一道暖流,喚起人們在嚴寒中對春天的向往。它是無聲大地中的痛苦的呻吟,是一個誠實的畫家的血淚結晶。 ”

      ——美術評論家沈鵬

      出身貧寒 三歲抽風昏迷,母親因鴉片輕生

      1904年5月9日,蔣兆和出生于四川瀘州,最開始名叫“萬綏”,意思是“永遠平安”。 3歲時,他突然抽風,昏迷不醒。不過3天后,他竟奇跡般蘇醒過來,伯父便為他取名“兆和”。

      蔣兆和的父親是個教私塾的秀才,在詩文書畫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蔣兆和在父親的督導下讀書、習字、作畫,自小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蔣兆和的母親管家極嚴,他小時候貪玩半夜才回家,母親等他睡熟了,就拿起雞毛撣子沒頭沒臉地責打一頓。母親屢次規勸父親戒掉鴉片,兩人常為此事發生口角。一次又是為戒煙吵鬧起來,蔣兆和的母親憤然吞服生鴉片自盡,當時年僅30余歲。

      蔣兆和幼年喪母,父親后來失業臥床,三個妹妹年幼,家境極為貧寒。蔣兆和聽說為人畫像能賺錢,就開始給鄰居畫像,同時也臨摹一些山水花鳥畫。當時用擦筆畫法給人畫像很流行,就是用炭精粉和削尖的筆在橡皮紙上作畫。蔣兆和沒辦法搞到炭精粉,就把燃燒著的大蠟燭對碗一熏,把碗中濃黑如墨的煙當炭精粉用。當地有一個春榮照相館,知道蔣兆和能畫,就請他為照相館修補布景、畫些照相背景。

      后來,蔣兆和聽人說在上海畫畫收入可觀,還有人煞有介事地說如果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印的月份牌畫美女畫片,一張能賺一二百元現洋。但是,從瀘州到上海的路費要80余元。為了到上海灘闖蕩,蔣兆和積攢了30元,又向親友借了50元,勉強湊足路費,就毅然和家境較好的兩位同學一起上路了。

      學習勤懇 住在徐悲鴻書房里勤畫人物

      1927年,蔣兆和得悉徐悲鴻大師從法國返回上海,就通過商務印書館職員黃警頑引薦,拜見了徐悲鴻。因藝術觀點相同,兩人一見如故。徐悲鴻見蔣兆和酷愛藝術,刻苦鉆研,對他十分器重。徐悲鴻對蔣兆和說:“在藝術上要走寫實道路。我學西畫,就是為了發展國畫。 ”此后,在徐悲鴻的指導下,蔣兆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繪畫思想。

      1928年,當時的南京中大藝術系主任李毅士在上??粗辛耸Y兆和的圖案畫,就聘請他到南京中大藝術系任教。在此后的兩三年時間里,蔣兆和住在徐悲鴻的書房里,飽覽大量的美術圖書、名家畫片。蔣兆和開始重視素描,勤畫人物,革新國畫。后來,蔣兆和曾深有感觸地對夫人肖瓊說:“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我者悲鴻恩師,愛我者亦悲鴻恩師矣! ”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蔣兆和成為青年愛國宣傳隊戰士。他畫的抗日將領蔣光鼎、蔡廷鍇的畫像張貼在街頭,被游行隊伍高舉,又印成畫片,創造當時中國畫片銷售最高紀錄。1934年,徐悲鴻從前蘇聯回國,見到蔣兆和時稱贊說:“知道你為蔣蔡兩抗日英雄畫像,挺好,這是為祖國、為民族、為勞苦大眾效勞,做得對! ”徐悲鴻又拿出蘇聯畫家列賓的彩色畫片,對蔣兆和說:“這位是沒得到蘇聯美術界重視的畫家列賓,是你的榜樣,如果你堅持走寫實的道路,一定能成為中華民族的列賓。 ”

      創作艱難 歷時三年完成驚世之作

      1935年,蔣兆和流浪到北平(現北京),開始水墨人物畫創作。在這期間,蔣兆和徒步萬里,在大屠殺后的南京、人間地獄的蘇州、難民掙扎的上海,目睹了日本侵略軍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悲慘災難。

      蔣兆和后來寫了一篇回憶創作《流民圖》經過的《自序》。他說,當初畫《流民圖》的動機是“意藉真情,以抒悲憤”。蔣兆和說:“我從‘九一八’、‘一·二八’到盧溝橋事變以來,已經長時間耳聞目睹,使我深感中國人民貧困的生活和亡國奴的恥辱,民族的災難無時無刻不在激發我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良心和勇氣。從那時起,頭腦里產生了要把這樣一個時代的現實畫下來的樸素想法……整個時代需要我做出回答:一定要把淪陷區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壓迫的災難和人民盼望勝利的急切心情從畫中表現出來。作圖時,為了瞞過警犬的眼睛,我一小幅一小幅地分散畫,畫了一年多意識到自己是畫中人物一分子。我同情道旁的幾個餓殍,索性也把幾個同命運的朋友畫進了巨畫中去,把自己的命運和人民大眾聯系在一起。我帶著深厚的感情寫真,緊握禿筆為民畫像。 ”

      1939年,蔣兆和回到北平后完成了《流民圖》的核心部分畫稿。他把這一段畫安排在整個畫面接近黃金分割的部位,雖然只畫了幾個婦女和一個捂著耳朵的老人,但是細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表現的是躲避敵機轟炸的場面。中秋的夜晚,蔣兆和畫了一位織毛衣的婦女,并做了一首詩:“織毛衣,萬千針,密密織就情更深,問君知否秋已臨,西風催我送征衣。 ”他想通過這幅畫描繪一位少婦對在前線抗戰的丈夫的思念。然而他不敢把“西風催我送征衣”這句詞題在畫上,他將這一句改成了“西風吹動儂的心”。

      《流民圖》是一幅大制作,要用掉大量的紙、墨,還要聘請很多模特,這些都需要資金。因為沒有錢,蔣兆和只能斷斷續續地工作。后來,一些認識的人請蔣兆和畫像,他才有了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艱難地繼續創作《流民圖》。

      1941年秋,《流民圖》腹稿孕育成熟。 1942年5月,蔣兆和又赴上海、南京等地收集素材,8月返回北平,作了第一次小草圖。因為怕被發覺,蔣兆和把構思記在心里,草圖畫成后又燒毀,同時開始分片作畫。蔣兆和嘔心瀝血,歷時三年,終于在1943年9月完成了用中華民族血淚和怒火畫成的這幅巨幛——《流民圖》。在寬2米、長26米的長卷上,按真人比例出現百名傷亡苦難同胞,這支無聲的“牽衣頓足攔道哭”的行列,展示了日本侵略軍鐵蹄下哀鴻遍野、尸骨橫陳的人間慘象。

      幾經周折 《流民圖》成鎮館之寶

      《流民圖》在淪陷區北平誕生,以它無可抗拒的強大震撼力喚起了一切有良知的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鳴。

      1943年9月,最先見到《流民圖》全卷的是畫工張維恭、劉金濤。劉金濤回憶當年在街頭托裱的情景時說:“當時有許多行人圍上來觀看,有人力車夫,有賣菜的,車上的乘客也下車觀看。一個偽警察騎自行車來到這里氣勢洶洶地轟人,但人們還是留戀不舍,因為這畫畫的是他們的生活。 ”受到《流民圖》震撼的,還有當時的北平名中醫肖龍友的獨女肖瓊。她沖破重重阻力,終于與蔣兆和結成姻緣。蔣兆和四十成家,傳為藝壇佳話。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圖》幾經周折,首次在北平太廟展出?!读髅駡D》展出必得通過日偽當局的審查,起初,日方人員認為《流民圖》之名太刺激輿論,勒令改名《群像圖》。但展出幾小時后,仍被荷槍實彈的日本憲兵勒令禁展。

      第二年,蔣兆和攜畫去上海參加募捐助學展覽,但展后《流民圖》被陰謀的黑手變相沒收。直到1953年,才在上海一座破舊倉庫中找到了該畫,不過因為水泡霉爛只剩下12米殘卷,所幸的是在北平展出前蔣兆和為防不測,洗印了50套《流民圖》全卷照片,每套10張,才使《流民圖》得以流傳下來。

      這12米殘卷成了會控訴的震驚世界的歷史名作。徐悲鴻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赴歐洲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就帶著蔣兆和的《流民圖》畫冊。 1957年,蔣兆和應邀訪問前蘇聯,半卷《流民圖》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展出,前蘇聯人民給予高度評價。

      “文革”初期,《流民圖》再次下落不明。 1978年,當時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到歷史博物館看畫,意外地在地下倉庫里發現了一幅落滿塵土的畫,打開一看,竟然是遺留半卷的《流民圖》。經和歷史博物館交涉,這幅珍貴作品重新回到了主人手中。 1986年蔣兆和去世后,夫人肖瓊在1998年親自將《流民圖》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從此成為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相關閱讀

      《流民圖》命運多舛

      ●1943年,在北平太廟首次展出,幾小時之后,遭日本憲兵隊禁展;

      ●1944年初夏,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以借閱為名遭變相沒收,幾年沒有下落;●1953年,在上海發現,已霉爛不堪,僅存半卷;

      ●1956年,編入日本版《世界美術全集》;

      ●1957年,在前蘇聯展出,引起轟動;

      ●1967年,被批判,并險些被銷毀;

      ●1979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領導小組做出結論,肯定為“一幅現實主義的愛國主義的作品”;

      ●1981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1991年,雕刻在蔣兆和的故鄉四川瀘州玉蟾山上;

      ●1994年5月,殘卷及復制的后半卷同時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95年,蔣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馬振聲等五人完成《流民圖》復制品全卷,并在中國北京與日本展出;

      ●1998年,原作捐獻給中國北京美術館。

      趣味閱讀

      北宋《流民圖》“打倒”王安石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幅大大有名的《流民圖》,那就是比蔣兆和的《流民圖》還要早800多年的北宋《流民圖》。這幅畫導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而畫這幅《流民圖》的,卻是王安石非常賞識和提拔的人。

      1069年,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即宰相),積極推行變法。不久后,王安石提拔鄭俠為河南光州司法參軍,主管各類案件。光州所有疑案,一經鄭俠審訊上報,王安石全部按照鄭俠的意見給予批復。鄭俠深感“安石知己,思欲盡忠”。 1072年,朝廷用考試新法選舉人才,但鄭俠卻面陳新法帶來的種種弊端,被貶為京城安上門的監門小官。1073年到1074年3月,光州先后遭遇蝗害、大旱,饑民逃荒流入京城。鄭俠憂心忡忡,畫了一幅《流民圖》,并寫成《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王安石停止新法,但中書省拒絕向上傳達。鄭俠頂著欺君的罪名,把《流民圖》假冒成邊關急報交給銀臺司,直接呈現神宗皇帝。鄭俠立下“軍令狀”,如果按我所說的去做,十天內不下雨,就砍了我的腦袋?;实劭戳恕读髅駡D》后,長吁短嘆,夜不能寐。第二天下了“責躬詔”,停止實行新法。

      事有湊巧,皇帝下詔后沒幾天就下了大雨。久旱必雨的自然現象,救了鄭俠也導致王安石下臺。呂惠卿等乘機竊居高位,鄭俠終被放逐到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英州人士仰慕鄭俠賢名,紛紛讓子弟跟他讀書。

      鄭俠因《流民圖》名聞一時,后人時常稱其“鄭俠圖”、“鄭圖”。清代查慎行在《送彭南陔赴長沙》的詩中寫道:“鄭俠圖曾傷目擊,陳琳檄可愈頭風。 ”清代楊中訥的《高郵道中書事》詩中有:“空懷憂國長沙淚,難繪流民鄭俠圖。 ”清代陳學泗《紀事》詩中有:“中丞欲請敖倉粟,司諫先陳鄭俠圖。 ”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