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縱向一體化”能走多遠?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25]
文\劉曉丹
中西藝術市場有許多不同,畫家的經營方式便是其一。
在西方,畫家對畫廊的依賴性很強,他們的作品多通過畫廊供給消費者。畫家與畫廊之間的契約有代理、代銷、買斷三種:在代理關系中,畫家須保證為畫廊提供一定質量和數量的作品,畫廊則要為畫家提供生活保障,并確保市場推廣;在代銷關系中,畫家委托畫廊銷售作品,并支付傭金;在買斷關系中,畫廊一次性買進畫家的大批作品,伺機投放市場牟利。
畫家與畫廊產銷分離,是社會分工的結果。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把分工看作經濟增長的中心,他在《國富論》一書中認為:國民財富積累的最重要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佳途徑是分工,因為分工可以增進勞動者的技巧,并大量節省勞動時間。西方畫家與畫廊有明確分工,充分提高了作品的流轉效率。畫廊富有市場運作經驗,它的包裝宣傳能夠迅捷地提升畫作價值;而畫家把作品交給畫廊打理后,可以專心于創作。因產銷分工而大受裨益的畫家,既包括旅居法國60余年的趙無極,也包括近年走紅的當代藝術大腕張曉剛。
但在國內,許多畫家銷售作品卻不經過中介機構。
李萬康在《藝術市場學》一書中,將藝術品的供給路徑歸納為八條,其中之一,便是畫家直接向消費者供給作品。這種“直銷”,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書畫供給方式,一直到民國時期仍沿用不衰。雖然至上世紀90年代,西方的畫廊代理制大舉傳入中國,但多數畫家和畫廊的代理關系并不緊密,許多畫家即使簽約,仍會違約與買家私下交易。最被畫廊詬病的是,有些畫家經畫廊運作成名后,將畫廊一腳踢開、獨享市場的好處。
近年“大工作室”模式的出現,加劇了畫家的自售傾向。
自由藝術家王魯炎分析說,2004年之后,大工作室的迅速普及讓中國當代藝術家迅速進入獨立、專業和強勢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大工作室可以讓藝術家獨立于畫廊、美術館、評論家,完成從制作到展示、再到銷售的全過程。在一些懂得運作的藝術家那里,工作室已經迅速機構化甚至公司化,其中有專人負責學術展覽、聯系媒體以及市場運營。
畫家的自產自銷,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縱向一體化”。
所謂“縱向一體化”,是指企業將產業鏈上的若干環節結合,組成統一的經濟聯合體?!翱v向一體化”包括前后兩個方向:“前向一體化”通常是制造商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或者自行組織銷售;“后向一體化”通常是企業自己供應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顯然,畫家的直銷行為屬于前者。
企業實行“縱向一體化”能大大增加收益。
首先,企業將外部市場內化之后,可以節約與銷售商之間的交易成本,實現與消費者的雙贏。其次,省卻中間商環節,可能確保產品輸出渠道更為通暢。國內許多藝術品買家不很愿意去畫廊,而喜歡找畫家私下成交,其原因之一是價格便宜,之二是無贗品之憂。此外,畫家采取直銷還可以完全自主決定價位。
除了商業利益,“縱向一體化”對中國畫家另具深意。
李萬康認為,中國藝術家在傳統藝術觀的浸染下,特別強調藝術的自由超越,不愿被俗欲侵害。然而,在以金錢為紐帶的“畫家-畫廊共同體”中,畫家的創作極易受畫廊的“強制”。正是為了回避畫廊強制,中國畫家更傾向于代銷、而不是代理,尤其那些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體悟甚深的畫家,干脆避免簽約以徹底擺脫羈限。
不過,“縱向一體化”也有明顯的局限性。
企業“縱向一體化”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充足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所以,只有當現有銷售商不能滿足需要、或者銷售商過低壓制了出廠價格、或者中間銷售環節的利潤很高時,生產企業才會實行一體化。同樣,對于普通畫家而言,幾乎無法完成畫廊運作的一整套流程,即便實力頗豐的畫家,也很難承擔“一體化”的高昂代價??陀^地說,畫家的“縱向一體化”之路看著很美,卻很難走得太遠。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