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章新勝:創新的氛圍比成果更重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16
    10月22日在天津召開的“2006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高等教育界各方人士暢談大學生培養問題,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相對一致的觀點:大學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學會如何學習是關鍵

    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論壇最后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總結發言中多次表達了他對人才培養的觀點。

    章新勝說,終身教育應該成為通則,大學學習是一個人學會學習的開端。因此高校在建立完全的學分制基礎上,本科教育中可以淡化專業。章新勝說曾問一位50多歲畢業于清華的工程師,能在崗位有突出成績,是和清華的專業教育很強有關嗎?這位工程師說在清華他學習到不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進入一門新專業的能力。這位老畢業生的話讓他深有感觸,章新勝說教育工作及研究者需要更多思考大學是培養“匠”還是“師”。

    對于如何界定創新人才,章新勝認為可以分幾個層次,首先有原創性成果的肯定是大師;其次有領導型、創業型的人才;第三更為寬泛的理解是在任何崗位只要有創新思維或者開創新局面的都應算在其中。因此,章新勝說,創新的成果固然重要,創新的氛圍更重要。

    章新勝還反對當下一些大學把通識教育當成文科加理科的簡單做法。他說現在的教育中忽視了學生的好奇心。中國高教學會副會長蔡克勇及上海市高教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德廣也有類似的觀點,蔡克勇認為現在的教育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楊德廣則認為現在的學生“平而不尖”。

    德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聯邦委員會主席Johannes Wildt和韓國教育革新委員會首席委員李鐘玨也著重討論了人才培養的轉型問題,看來這不是中國大學獨有的現象,而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

    Johannes Wildt說,能力培養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共識。在德國,教學方式正由“教”向“學”轉變,對此的評估也是剛剛開始。傳統的教學重在內容,以教師為中心傳授知識?,F在注重的是學生的活動和自主地安排學習過程的結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指導,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合適的學習氛圍及活動的平臺。

    李鐘玨的主題是韓國的2030教育遠景規劃,他說規劃的基本哲學之一是構建學習者中心社會,即由學校教育社會指向學習化社會。換句話說就是“終身教育的原則”。李鐘玨還明確表述了他們追求的新教育理念,首先由教育為主指向學習為主;第二,由學校中心轉向學習網絡中心;第三,由強制性(硬性)教育轉變為彈性(軟性)教育;第四,國家主導教育轉向民間主導教育。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