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設計,必以文化為依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04]
近年來,中國創意產業發展迅猛。在這其中,“現代設計”功不可沒。作為創意產業的重要內核,“現代設計”將藝術創造力與科學技術密切結合,將藝術與科技兩種全然不同的創造方式整合為巨大的產業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近半個世紀的現代設計推廣過程,正是西方工業國家走出戰爭經濟低谷轉向高度繁榮的過程,是全球現代設計產業化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遺憾的是,在我國,由于缺少“設計產業”普及與發展的歷史環節,暴露出工業制造業領域、高端服務業領域、文化產業領域的原創動力不足等嚴重缺陷。
設計產業是世界各個國家都無法跨越的歷史階段。因為“現代設計”所要解決的正是將生產加工技術優勢轉化為研發創新優勢中必須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產品加工技術與產品創新構想的結合、產品設計創新中文化價值的體現、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高文化品位與高品質優勢的設計能力的體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的確立,等等。在沒有這些設計能力之前,我們的加工制造業只能按照國際企業已經在市場上形成的某種過時樣式進行生產,只能貼以外國的品牌生產,中國數以萬計的生產企業只能以精良的生產技術換取有限的加工費,所謂“以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飛機”的悲劇正是由于我們缺乏設計創新實力而帶來的。
現代設計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少數藝術家的行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它已經成為眾多經濟發達國家所賴以形成國際競爭強勢的重要生產力?,F在許多國家政府與經濟部門都已經意識到,推動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實際需要兩種生產力: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現代設計”就是第二生產力。因為現代設計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文化優勢與戰略優勢的智慧與保證。要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設計”、“中國創造”,就必須發展上述兩種實力:以“科學技術”作為解決我們產品的內在技術、功能及品質的實力,以“現代設計”作為我們解決產品的外觀形態、人性化功能與品牌形象的另一強大實力。如果說,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自主創新是中國產業轉型的第一個發動機,那么,以藝術與文化為依托的“現代設計”就是第二個發動機。
在這里,有一組數字不容忽視——2006年起,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17歲課題”——青年時尚文化與設計研究實驗教學課題。這是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的一個饒有趣味的數字,17歲代表著一個特殊的年齡節點:18歲成人,而對于未來而言,17歲的少年充滿了一切可能,特別是對于創造和創意的設計行業。
以17歲為起點,我們的設計隊伍不斷擴大;以17歲為支點,我們正在造就中國未來——過去的10年間,中國的近2000所院校有1000多所開設了設計專業,為設計產業培養了近100萬的設計人才,這對于中國的產業轉型正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今天,中國設計產業正面臨空前的發展時機: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給予我們以加速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這一危機也促使我們重新考慮我國現有的制造業整體格局與發展重心,發展現代設計作為產業轉型的第二發動機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適時的。我們應抓住時機,快速提升我國設計創新實力,發揮我國悠久文化傳統和強大藝術創造能力,形成在設計產業方面的強大功能。
潘公凱(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