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仁:再釋抽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18]
文\施立仁
鑄造藝術館榮幸地持續推薦具備本土語言特征的抽象藝術家。瞿倩梅旅法多年,在巴黎深居簡出,進行20多年的繪畫創作,以巴黎的藝術氛圍滋養內心的創作激情,以執著的藝術追求歷練筆下的藝術作品,感悟中西文化的異同,體味其中的根基所在,從而把兩種世界中的藝術精華凝練在作品中,創作出具備東方哲學思考的大抽象繪畫作品。
瞿倩梅早期在家鄉江浙一帶從事中國畫創作,那里靈秀的山水土壤滋養了她的藝術感受力,催生了她類似傳統文人士大夫那種留戀山川、悟對神通的感知力與抽象認識自然的性情。由此,她的創作自然而然地走向平面、簡率與抽象寫意。
作為一位女性畫家,她并不淺淺地留守于游山樂水的閑暇情結中。當中國1980年代中期的中國藝術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地巨變時,她沒有局限在“85新潮”藝術運動的狂熱激情中,而是抱著出國開闊眼界的想法,踏上旅法學藝的漫漫長路,這個選擇增高了她的見地與視野。在巴黎,西方藝術的真實面貌可以盡收眼底,然而,中國的抽象藝術與西方本土的架上抽象藝術究竟有什么本質差異?在參觀塔皮埃斯(Antonio Tapies 1923生于西班牙巴塞羅那,是當今西方畫家里最具有東方哲學思想的繪畫大師之一)的繪畫展覽之后,瞿倩梅更加深刻地反思了抽象藝術的去向問題。她逐漸放下國畫的毛筆,在亞麻布上開拓獨立的藝術空間。
她開始執著于對材質、媒介的研究,而后又從媒介本身深入對繪畫形式的探索。但是,不同于國內80、90年代的“前衛”藝術家們的探索,瞿倩梅在法國安靜地解決方寸畫布與精神自由抒寫的二者關系;探索抽象繪畫作為一個獨立而悠久的形式其存在的意義和創新的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說,她的繪畫是思考型的、直指精神訴求的純粹抽象繪畫。然而,在她的抽象藝術中,蘊含著不能祛除的“東方哲學”意識。多年旅居法國的生活不能改變其民族思維習慣——心懷造化、澄懷味象、用繪畫抒寫心意是她一直秉持的東西。因此,瞿倩梅的作品即使在西方創作體系內游走,也始終彰顯著東方藝術博大的胸懷與空靈變換的色彩。
在她的畫面中,特殊材料的鋪陳以及不規則的符號與隱蔽的形象都喚起觀者對作品后面的邏輯與觀念的好奇。撲面而來的材料厚度強化了你思考的動力。就好像你面對這個作品的時候,想象力立刻被激發出來進而去探索平日忽略的意識角落。這個讀畫的過程更像是一種“自我發掘”,而不是簡單的欣賞——通過她繪畫材料中的“物質”提示進入自己的潛意識領域進行感性與理性的對話——這便是中國古代繪畫者的終極目的,況味抒懷、自然與內心融為一體。
瞿倩梅的繪畫正是以這樣飽滿的激情與平和的心境與感受、去創作當下的大寫意抽象繪畫,這是當下人們共同需要的心理形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