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市場當真回暖了?名家工藝品再走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4]
今年的春季大拍及各地林林總總的拍賣似乎讓風雨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亦稱藝術市場)看到了絲絲曙光,于是有些人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回暖了,大喜!這種說法無疑給藏家及藝術品愛好者帶來了種種美好的期待。
但是,我們在年初的《牛年藝術市場敢問路在何方》一文中曾提到:就藝術品市場而言,牛年注定是一個要勇敢地走、腳踏實地地干的一年,也是很難有大規模收獲的一年。那么,羽翼未豐就遭受金融風暴沖擊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真的有這么頑強的生命力嗎?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即將來臨的秋季大拍又將會是怎樣的狀況?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西沐研究員。
玉器市場漸趨升溫 當代藝術高空跌落
記者:盡管置身于濫觴期的中國拍賣業存在諸如“自彈自唱”、“三假”(假拍、拍假和造假)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少權威的拍賣行還是經營有道的。就今年過往的拍賣情況看,您認為較為理想的藝術品項目有哪些?
西沐:您說的這些弊端是由于中國藝術品市場存在的需求不足,而供給又過度市場化的狀況引起的,反映到拍賣市場就是競爭過度,品質不高。大家都在爭搶僅有的資源,相互蠶食,以至于亂象叢生,不一而足。為數不多的幾家拍賣公司,也在強大的生存及市場壓力下,亂中取利。如果說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有一片凈土的話,拍賣市場中能夠守住底線的大型拍賣公司則是人們的一種期待,特別是一些有國際背景的大型拍賣公司,緣于其實力及國人對其文化與制度的迷信,更是為其守住了很大的一份寶貴的信任空間。而金融危機后的一連串事件,使人們越來越不愿意把其看作是獨立的事件,這時所有的想象與迷信,就會在頃刻間被疑問積滿,問題就會反復地在人們的腦海中出現:中國藝術品市場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的話,究竟能走多遠?我們值不值得進行這種執著的守望?
但以總的情況來看,品牌及聲譽好一些的拍賣公司,近一年來的情況反映出了一些拍賣項目不斷上升的市場潛力。最為突出的:一是中國書畫表現強勁,特別是出處及來歷明晰的古代及近現代精品力作,表現搶手。而當代書畫則價高無市,價低又難見好的拍品,真是騎虎難下;二是瓷器及陶瓷市場板塊表現可人;三是玉器市場漸走漸高;四是古家具及雜件市場穩中見漲;五是室內雕塑及攝影作品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幸的是:當代藝術從高空摔下,風頭難再,拖累市場——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誠信危機不抑制
無法迎來艷陽天
記者:近期,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回暖的說法頻頻出現。作為藝術品市場研究的權威專家,您贊同“中國藝術品市場回暖”這一說法嗎?
西沐: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絕不是一個回暖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大發展的問題,只是在當下,還必須有理性與耐心,而不是一廂情愿地大呼小叫:回暖!回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是一個過程,只不過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從深度與廣度上加強了這個調整的力度與過程。至于是不是回暖及何時回暖,則需要理性而又謹慎的分析。
當下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的回暖應有三個標志性的東西:一是誠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與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誠信危機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中國藝術品市場回暖就只能是“小陽春”,而永遠都無法迎來艷陽天;二是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發育壯大。一個沒有資本市場支撐的現代經濟市場,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因此如果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得不到切實的發育、發展,所謂的回暖就只能是曇花一現;三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及其市場機制的發育?,F在,我們無法預測一個體系不健全、機制未建立的市場,同樣很難渴求這樣的市場健康和快速發展,除非我們有足夠的信息共享與經驗的支撐。我們只能說中國藝術品市場尚處在原發性的成長初期,由于發展的基礎存在缺失,隨機性與偶然性大量存在,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深入挖掘,沒有系統的研究,切忌人云亦云。
記者:拍賣業是藝術品市場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在一二級市場倒掛的中國,實為二級市場的拍賣行“法力”更強。因此,有人認為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回暖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拍賣行的業績,即成交數額的多少——這個數字的起伏最直接,也最明了。
西沐:數字本身是客觀的,這毫無疑問。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產生數字的過程與狀態又往往帶有很強的隨機性,作為拍賣的交易額就更是如此。如果追求成交額,那辦法很多,最為有效的辦法是聚集實力藏家與征集到經典性的拍品,或者是將存貨拿出,因為往往是一件拍品的價格或一個藏家的出現就可以改變成交額的格局。但是,用這種方法支撐起來的交易額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因為當下的拍賣行比任何時候都要重視并認真進行拍品的征集工作,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地判斷這些數據是真正的市場內在需求,還是由于這種“認真”的功勞。
另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急劇膨脹,使市場價值成了人們判斷藝術品價值的主要標準,而對藝術的審美性和批判性認識不足。大家習慣于由市場價值和拍賣價格來看作品,從而藝術市場的整個體系都是完全市場化的,這對藝術價值的形成有很多負面的影響。結果只能是一旦遇到經濟危機,藝術品市場就要面臨大幅縮水的局面——現存的種種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都知道,決定市場發展趨勢最核心、最本質的是供需關系。藝術品市場是否回暖,關鍵是看當下的供需關系是否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于拍賣成交額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可占的份額十分有限,再加上拍賣物品的綜合性及小幅度的數額變化,故而不宜輕易將其夸大為一種趨勢性的變化。
市場難以左右藏家
藝術投機商或消失
記者: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經過這場金融風暴洗禮,理應變得更加成熟。在您看來,今年的藝術品市場較往年有哪些改善?
西沐:要說改善,一年的跨度可能太小,就像一個人受到驚嚇,驚魂未定時,是難以有選擇能力的。特別是:中國拍賣業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及市場發展態勢的策源地。拍賣業的白手套吸引了太多中國藝術品市場各利益攸關者的關注,尤其是國內外幾家大型拍賣企業的運營動向,可以說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晴雨表,如此高的聚焦度,讓我們對拍賣業有了更多的期許。但最近一系列的拍假案,又讓人們的這種期許轉化成了一種信任的危機。
但可喜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還是多了一些感悟,在認知上形成了一些共識: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及金融化的推進,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點與難點;誠信體系的建設必須納入國家市場體系中運籌,征信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要花大力氣建立與建設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從國家戰略高度,實施更加積極的國家藝術政策,而不僅是一種政策上的點綴。
盡管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還不成熟,有很多收藏家追著價格走,但已培養出一批真正的收藏家,他們從藝術品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所得,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來堅持自我,而不為市場左右。這場危機,可能會使投機商消失了,真正的收藏家回來了,他們重新審視藝術收藏和展覽:藝術市場這種全新的動態過程其實是很嚴肅、很認真的,也是很理性的。
國外藝術市場受撞 中國藝術品會增值
記者:您一直關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動態,能否分析一下年初至今海外藝術品市場的狀況?
西沐:今年以來,世界藝術品市場漲跌多變。金融風暴讓國外藝術市場遭受的撞擊更為嚴重:世界一些知名藝術機構的藝術品成交量縮水高達70%,有的甚至達到了100%。在全球一體化及亞洲力量崛起的過程中,各種要素都在迅速地重新整合,特別是中國概念的崛起與印度的影響力在上升,世界藝術品市場的格局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心東移的速度明顯地加快,大中華圈及華人文化圈的收藏實力上升較快,拉動了世界藝術品市場對東方的關注及東移的步伐。
對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以下幾點:一是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一個小規?;袌?,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邊緣性市場,市場體系及其運營機制很不健全,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積累的問題也非常多;二是隨著國運的增強,中國概念的強化,中國軟硬實力在迅速提升。這時,中國資產的增值在所難免,作為一種文化標志的中國藝術品當然也不可能例外,并且很可能會首當其沖——這是大勢所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大發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三是中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步伐在進一步加快,這也標志著以北京為中心的文化影響力及市場的整合力會進一步增強,首先整合大中華圈,進而至東南亞及亞洲的文化勢力。不同區域及文化上的差異會在競爭中協同,在協同中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北京作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位置就會確立起來。
秋拍熱點更為分散 名家工藝品再走強
記者:您覺得廣東的藝術品市場在這場金融風暴中表現如何?請預測一下即將來臨的秋季大拍。
西沐:據統計,在今年春季拍賣成交額中,京津唐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市場占有率約為65%,而珠三角拍賣公司的金額比例從2008年春拍的2.58%降至目前的0.95%,藝術品拍賣市場“南弱北強”愈演愈烈。特別是相繼傳來廣東保利取消每年上半年在廣州舉辦的夏拍和廣州銀通拍賣行決定全線退出藝術品拍賣領域的消息,透露出珠三角藝術品拍賣市場嚴重的“肅殺”之氣。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大的經濟環境外,最為關鍵的是專業人才極度匱乏。拍賣行從業人員對藝術運作及歷史缺乏了解,藝術品鑒賞能力及專業性操作能力等嚴重不足,無法使客戶產生信任感,在征集拍品、策劃活動及與買家藏家互動中往往被動。
作為市場主體的藝術企業,特別是畫廊可謂是舉步維艱,關閉現象隨年底來臨會不斷發生。所以我認為,即將來臨的秋拍,熱點將會更加分散,投機因素會隨著市場不斷走低觸底而進入。特別是一些當代藝術家為了救市,不得不挺身而出,維護價格以達到護盤的目的。書畫、瓷器及工藝品會繼續成為熱點,特別是用于擺設、裝飾、佩戴及把玩類的名家工藝品會進一步走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