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看國寶:官窯珍品厚重風雅 云錦天衣現輝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3]
為慶祝新中國60華誕,南京博物院(簡稱“南博”)籌劃舉辦了江蘇60年考古成就展。展覽涵括了江蘇省數十年來所發掘的大遺址、古墓葬及出土文物的精華,展現了江蘇大地七千年孕育的燦爛文明,再現了不同時代輝煌的歷史瞬間,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參觀?!暗侥喜?,看國寶”成為國慶期間當地市民和眾多游客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
江蘇,襟江帶海,山水秀麗,人文鼎盛。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上,祖先創造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南博院藏文物40余萬件,藏品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織繡、民俗和當代藝術品等,有國家一級文物1000多件,數量居全國博物館前列。
官窯珍品厚重風雅
步入南博瓷器陳列館,層層疊起的宋青瓷、明青花、清彩瓷碎瓷片在入口壘成一面展示墻。燈光下每一片碎瓷都晶瑩剔透,如夢如幻,仿佛有人在這里齊齊切下一刀,歷史斷代的傷痕留下了清晰的印記。
南博藏有從明朝洪武年到清朝宣統年間近600件官窯瓷器珍品。瓷器陳列館以時間為軸線,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等共同匯成一首恢宏的交響曲。藏品中有座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無疑是其中的華彩樂章。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是明宣德官窯器中的黃鐘大呂之作,目前僅存一二件。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藍花,而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作為官窯大器,以少見的藍底白花來表現,整體造型仿青銅器,外壁繪著的層層海浪,仿佛隨時就要奔涌而出,顯得大氣磅礴。
南博還珍藏著一件被稱為御窯之寶的釉里紅歲寒三友梅瓶,它是現存惟一一件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紅梅瓶。1957年出土于南京江寧東善橋,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駙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瓶體遍施白釉,釉質細膩滋潤,頸部繪雙莖蕉葉紋,肩部飾如意云頭紋、卷草紋、纏枝菊花紋,腹部以湖石、山茶,襯托著松、竹、梅,色彩凝重古樸、意趣高潔。
云錦天衣再現輝煌
“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边@是清代著名詩人吳梅村在《憶江南》詞中對南京云錦的贊美。安放在南博云錦藝術陳列館中一架復原的木質斜身式大花樓提花織機,真實再現了南京云錦的制作過程,看到中國織錦工藝的“活文物”,參觀者無不嘖嘖稱奇。上機織造時,由拽花工和織手兩人相互配合工作,坐在花樓架木上的“拽花工”將編織紋樣花本線按順序提拽絲線,下面另外一個“織手”根據上面織工提起的花紋經線進行挖花盤織,妝金敷彩。每臺織機兩人配合每天只能織出5至6厘米,故云錦有“寸錦寸金”的美譽。
從元代開始,南京云錦成為皇家服飾專用品,南博的原址就曾是明清時期江南織造的重要機構“神帛堂”的所在地。在20世紀30年代,南博開始收集、整理云錦的文物資料。1956年,南博進行了“清末南京絲織業初步調查”的專題研究。在南京云錦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際,南博從數百件院藏云錦文物中精選百余件進行展覽,展品中包括花緞、織金、織錦、妝花等品種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以云錦制成的服飾和圣旨等珍品。在南博珍藏的織繡精品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南京云錦“石青云龍妝花緞袍料”。它產于清代中期,共織有妝花龍欄12條。龍欄為雙龍銜接式,柿蒂和衣襟為4條正龍,兩肩各一,胸背各一,紋飾精美。同時,袍料在妝花主紋外還滿織暗花底紋,紋樣為團龍升云,顯示出雍容威嚴的皇家氣派。
鎮院之寶光彩奪目
2007年,南博邀請公眾與專家一道,共同評選鎮院之寶。在院藏文物中選出近百件有代表性文物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了多輪研討,結果代表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類型、各個地域的42件(組)藏品成為鎮院之寶的入圍藏品。然后專家撰文在報紙、網站開設專欄介紹候選文物,上萬名觀眾采取短信及網上投票的方式參與,最終選出鎮護之寶——金獸、天工之寶——錯金銀重絡銅壺、福壽之寶——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畫像之寶——竹林七賢磚畫、輿圖之寶——利馬竇《坤輿萬國圖》等18件文物作為“鎮院之寶”。
鎮護之寶——金獸、天工之寶——錯金銀重絡銅壺都是1982年出土于江蘇盱眙縣。金獸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最重的一件金器。它重達9公斤,含金量達99%。頭部枕伏于前腿上,雙目圓睜,張口露齒,長尾從后腿間繞于腹上。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鈕,遍體布滿捶擊的圓形斑紋,十分精美。同時出土的錯金銀重絡銅壺是體現泥范鑄造工藝最高水平、集三處銘文為一身的國之珍寶。壺身內錯銀方格云紋,外錯金云氣紋飾,鑲嵌綠松石。壺的內沿、圈足內側和外緣刻有3處銘文,記載了發生在2300多年前,齊兵伐燕時,齊將陳璋攻打燕國都城的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陳列在南博藝術館陶器廳的中心位置,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一幅魏晉人物畫實物,填補了魏晉南北朝的繪畫空白。為了讓更多的人一睹國寶風采,南博的文物修復專家將原置墓室南北兩壁的磚畫原樣二次拼嵌,構成一幅完整的歷史人物畫卷。畫面中,嵇康頭梳雙髻,目送飛鴻,手揮五弦;阮籍身著長袍,一指放入口中作長嘯狀;王戎一邊斜身靠幾,一手耍弄玉如意,高蹺著腿,神態怡然自得;劉伶瞇著眼看著手中酒杯;榮啟期腰系繩索,鼓琴而歌。銀杏、垂柳、槐樹點綴在雅量高致的清談名士中間,飄逸超脫的氣韻風骨刻畫得惟妙惟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