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傳大師作品《長眉羅漢》。

年代最為久遠的《布袋佛》十分袖珍,只有10厘米高,人物造型慈祥和藹,嘴中還點了紅色的朱砂,收藏者吳國偉認為,朱砂的點綴說明這件作品當年是被供奉過的。經過一百多年的洗禮,作品表面已起了冰紋

佛山陶藝的泰斗級人物劉澤棉大師首次展出原作《孫子》,該作品于2006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石灣)陶藝文化節最高榮譽市長獎

劉澤棉大師的作品《過江羅漢》將參與慈善拍賣。他說:“1994年6月1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來到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視察,非常欣賞它

潘柏林作品《回娘家》。
伴隨著陶瓷節開幕式上“泡女郎”、“泥漿大戰”等活動的降溫,真正代表佛山陶文化精髓的“石灣公仔”作品漸漸唱上主角。本次陶瓷節舉辦的兩個陶塑展覽活動:陶藝大師作品聯展和石灣窯寶展都吸引了不少游客。據了解,僅昨日一天,石灣窯寶展接待游客近2萬名。從明、清朝代到現代,從珍稀原作到古老窯寶,在陶瓷節可睇曬!
睇當代大師名作:
市長獎原作首次展出
昨日,記者來到石灣美陶廠,在這里展出了近百件來自內地和臺、港、澳四地的陶藝作品。這是本屆陶瓷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次集體聚首佛山聯誼后,選送且留下展出的精品陶塑。據介紹,此次展出的作品95%為不可復制的原作、孤本,均為大師們的代表作,不少都是各地陶瓷廠或展館的鎮廠、鎮館之寶。有些還是首次展出,聯展將持續到本屆陶瓷節閉幕為止。部分作品還將在22日進行慈善拍賣。
睇明清正宗窯寶:
最古老“石灣公仔”只得10厘米
同期舉辦的“浴火鳳凰——石灣窯·窯寶展”,首次展出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30多件龍窯作品,許多瑰寶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首次展示的“咸豐柒年奇玉店造”瓦脊,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人物雙面瓦脊之一,高70cm、長4.5cm的架勢,讓游客忍不住嘖嘖稱奇。
據了解,這條瓦脊是咸豐七年(1857年)石灣陶業花盆行一家重要店鋪奇玉店所造,如此完整地留存至今實屬不易。
《三稔花釉達摩東渡》作品是本次展覽中非常難得的龍窯窯寶精品。其作品通過窯變(即化學反應引起的變化)所形成的釉色,展現出多種色素組合的形象藝術效果。據介紹,之前這件作品原本是收藏在梁園后人、香港塑料大王梁知行手中。
此次展出的陶塑《爵祿封侯》則出自清代中后期陶瓷名家黃炳之手。黃炳擅長制作動物和人物,其中以“黃炳鴨”及“黃炳貓”最為人津津樂道。
與其他展品相比,這件作品趣味生動,構圖緊湊呼應。作為黃炳作品中的一件重量級窯寶,它也奠定了黃炳作為石灣陶瓷宗師的地位。
業內人士看寶:
隨便一件都過百萬
據石灣博物館館長廖志勇介紹,本次展出的130多件作品中,80多件都是首次展出。大部分明、清作品都是從海外拍賣市場拍回來的,或者是中國人從國外重新買回來的“回流”作品?!半S便哪一件作品都價值上百萬元,初步估計在150萬元~180萬元之間?!彼f。
那為什么石灣窯寶主要以明清時代陶塑為主呢?據收藏家馮秋泓介紹,明代是藝術陶瓷發展的時代,成型的石灣公仔是從明代才開始出現。唐宋時代僅有簡單的瓦脊,成型的公仔就是從瓦脊發展而來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