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驅動下的收藏有大缺陷 當代藝術淘汰率很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9-12]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第二日(10日),在“雅昌藝術財富論壇”第一場講座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龔繼遂對當代藝術進行剖析,認為目前處于市場的轉型期,“下一波”行情將由當代藝術帶動,而這種當代藝術必須具有本土的審美特色和扎實的收藏基礎。
九成以上藝術家會“出局”
在2005年~2008年間,市場幾乎完全走向當代藝術,從而形成當代藝術的第一波高潮。而這一波高潮的動力是高價成交。
在2005年~2008年中,市場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反?,F象:一是大多數買家對當代藝術作品并不了解,他們僅僅是為了獲得藝術品投資回報而購買;二是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價格帶動學術研討;三是大多數媒體對當代藝術并不了解,憑他們的傳統審美經驗,很難對市場形成正確的判斷。
龔繼遂認為,投資驅動下的收藏模式有極大的缺陷,導致當代藝術成為套現、炒作的工具。
當代藝術淘汰率很高
從西方美術史可發現,第一代藝術收藏者通常是出于對前衛藝術的同情而購買藝術品。
在經過10年~20年的收藏后,這些藝術家才能成熟。而大多數中國的當代藝術收藏者并不是出于理解而收藏,而是盲目投資以期得到回報。
因此,這就不難解釋中國當代藝術在2008年底~2009年出現量價齊縮的現實。
“市場將無情地把沒有商業前景的畫家淘汰出去”,龔繼遂認為,當代藝術淘汰率很高,主要是因為藝術本身有很強的實驗性,因此最后由誰“跑出”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可能最后有90%~95%的藝術家會“出局”。
目前處于市場轉型過程中
“目前正處于市場的轉型過程中”,龔繼遂分析認為,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進入收藏機構、博物館,那么該藝術家就將能在藝術史和市場上站穩腳跟。
相反,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只是在市場上大量流通,而未進入收藏終端,那么,該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將會下降。
龔繼遂認為經過這個轉型期后,下一波行情即將來到,而能“跑出”的藝術家,既要符合當代的審美潮流,又要在藝術史上擁有自己的地位。
“當代藝術的生存發展,需要營利和非營利機構的推動,前者如學院、免費展覽機構等,后者則包括了商業畫廊、代理機構,后者將起更為重要的作用”,龔繼遂最后表示,如果說“上一波”行情中,藝術品仍受西方審美的影響,那么“下一波”中的當代藝術品將更貼近本土的審美潮流,更代表中國的當代精神。
相關鏈接
在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9月9日~13日)中,雅昌藝術網與SHcontemporary2009聯合打造三場“雅昌藝術財富論壇”講座,邀請當代藝術市場研究專家、國內外知名畫廊經理人對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討。
其主題分別為當代藝術市場發展趨勢、藝術收藏的樂趣、當代藝術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杜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