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騙子的伎倆 從臺灣陳裕豐案得到的啟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9-03]
臺灣藝術收藏圈子近日爆出丑聞:臺灣“拍立得國際藝術”拍賣公司老板陳裕豐涉嫌詐騙被臺灣司法部門調查——這是新出版的臺灣《典藏投資》透露給我們的重要資訊。據說,陳裕豐涉嫌詐騙的總金額為3億元。
對于陳裕豐,北京的玩家其實并不陌生,因為他曾經也游走在北京的市場上。
我們所知道的是,他是臺灣著名的藝術品經紀人、自己擁有拍賣公司,曾經留學日本,而且特別喜歡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比如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也還聽說他是臺灣某收藏大鱷的顧問;而我們所不知道的,是他還擁有一家名叫“神翼國際娛樂”的娛樂公司,還有,他用于收藏的“子彈”主要是來源于他私募的“藝術基金”——他的客戶主要是醫生、科技新貴、職業經理人等,據說超過30人。他承諾的投資期分為半年和一年期。更嚇人的是,陳裕豐居然承諾客戶:三個月的投資期就可以實現回報率為8%-15%。
陳裕豐倒霉的日子始于今年的2月。因為他的投資人沒有收到按期派發的紅利,于是四處打電話去找陳裕豐,遍尋不著,最后才知道陳裕豐已經潛逃到了加拿大。這些投資人無奈之下到司法部門去舉報了他們曾經的“財神爺”,乃東窗事發。
隨后,美國紐約的收藏界也爆出丑聞:今年3月下旬,紐約著名畫廊“雷歐利”的薩蘭德(lawrence salander)也被警方逮捕,被控的罪名約一百多項,其中最主要的罪行是盜竊和欺詐。紐約檢方指出,薩蘭德欺詐手法有兩種:一,是將同一件藝術品,反復賣給不同的收藏家,甚至,許多藝術品本身就不屬于這家畫廊,或者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幽靈”藝術品,他們依然在賣;二,夸大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誘騙投資人購買假畫。如果這些罪名成立,最高可判處薩蘭德25年徒刑。
“雷歐利”畫廊在美國的名氣很大,它擁有眾多名流客戶,其中包括銀行家、收藏家和職業投資人。從已經了解到的情況看,“雷歐利”至少詐騙客戶88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6億。
“雷歐利”畫廊的情況比較復雜,我們對于它經營的藝術品也不熟悉,不如把視線轉向臺灣的陳裕豐案件,我們從中能夠獲得哪些啟示和吸取哪些教訓?
我關心陳裕豐的案件,特別想搞清楚3個問題:
一、從形式上看,陳裕豐的私募行為有點像“藝術基金”的套路。而所謂的陳裕豐“藝術基金”到底是怎么回事?從法律上看,他們的問題錯在哪里?這可以讓我們提高警覺,如果我們下次再遇見這樣的騙子,就可以戳穿他們的伎倆。
二、陳裕豐的私募,是怎樣騙取了他的客戶的信任?
就目前所知道的,一個出身保險公司業務員的薛某及其丈夫已經卷入此案,成為了欺詐共犯。這是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問題。從我的切身體驗來看,保險公司業務員的社會口碑極差,他們無孔不入,巧舌如簧,為了拉“提成”和所謂的“業績”,什么手段都用盡其極。而藝術品等同于奢侈品,用拉保險公司業務的手法來做藝術品經營,其禍大矣。所以,我認為這是收藏行業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我的直覺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些盲目的臺灣投資人至少犯下兩個大錯誤:他們對于藝術品市場的知識非常匱乏,真的是無知者無畏;他們利欲熏心,貪字當頭,總夢想著天上掉餡餅。這也是收藏市場共性的陷阱。
三、陳裕豐到底做了多少惡事?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林風眠假畫事件,有消息證實,陳裕豐也涉嫌其中。我們正好通過臺灣的司法介入,看看陳裕豐到底做了多少惡事。這些假畫是誰做的?從什么途徑進入藝術品市場的?哪些大拍賣公司的“著名業務經理”參與其中?這些假畫又到哪里去了?
查清楚這些問題,對于世界華人藝術品收藏市場來說,意義重大。如果真的能夠查得水落石出,那么,這就是陳裕豐案件對于藝術市場建設的最大貢獻。(孫煒)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