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晚年作品首次公開展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4-27]
2009年4月26日下午,何香凝先生的晚年作品暨手稿展“畫高人壽”在深圳隆重開幕。為了緬懷何香凝先生,何香凝美術館別出心裁地在布展上打破常規,將館里展廳的墻體粉刷成磚紅色,讓何香凝的晚年作品在展館里更顯莊重。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包括一批何香凝創作手稿在內的晚年作品118幅,它們在何香凝身后深藏于家屬及何香凝美術館中而從未公開展出,將為反映何香凝藝術創作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角度,讓晚輩們對她一生的卓越貢獻肅然起敬。
展覽主要按照作品分類劃分,以山水、松木、花卉分為三大展覽主題。此次何香凝美術館還特別辟出一個展廳展示有關何香凝的藝術資料,包括她所閱讀使用過的畫冊、晚年生活影像、曾多次展出的何香凝藝術精品及有關何香凝的出版物等。展覽期間在館內資訊廳每天將有兩個時段播放關于何香凝的珍貴影像資料片。
大量的手稿和不同類型的藝術實驗所呈現出的鮮活狀態,與為人們所熟知的何香凝藝術精品構成了完整、生動、具體的何香凝藝術情境。使人們可以比較真實、直觀地理解何香凝作品創作的生動過程,形成她藝術風貌的條件和思想來源。這些有著珍貴藝術和文獻價值的作品、手稿的整理和呈現,將為人們理解何香凝的藝術生涯提供了鮮為人知的階段性資料,不斷深化人們對何香凝藝術創作歷程的豐富性認識。并建立起此次展覽與以往何香凝藝術作品展之間同一且延展變化的關系線索。
何香凝和她的藝術
何香凝(1878-1972),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的夫人,中國民主革命的積極參與者與重要推動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杰出的國家領導人,著名藝術家。
何香凝一八七八年生于中國香港,原籍廣東省南??h棉村,故自號棉村居士,又號雙清樓主。一九○二年為支持廖仲愷先生追求探索國家富強與民族進步的道路,何香凝變賣妝奩資助其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后轉至東京中央大學。一九〇三年,何香凝亦隨之東渡,并結識孫中山、黃興等人,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于一九〇五年與廖仲愷一道加入中國同盟會,共同協助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
一九〇九年,何香凝在孫中山、廖仲愷的建議下入日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師從端管子川學畫山水、花卉,同時隨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學畫獅、虎等動物畫。她的繪畫氣度恢弘,立意深邃,常以獅、虎猛厲之氣振奮國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后,何香凝較多地畫山水和松、竹、梅、菊,她以耐嚴寒、拒風霜的花木,砥礪人們在政局動蕩之時堅持正義和真理,在強權壓境時不懦弱、不喪節。何香凝與畫家、詩人經亨頤、柳亞子、陳樹人等人組織“寒之友社”,慷慨賦詩作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正如于右任在何、經、陳合作的《松竹梅》圖所題:“松奇梅古竹瀟灑,經酒陳詩廖哭聲”。何香凝將一腔浩正之氣托之丹青,傳統的山水畫、四君子圖成為她偉大人格的真實寫照。
何香凝在長達6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作畫千余件。她在繪畫觀念、表現技法上,早年受到日本畫的影響,如寫意的精神、某些細節之精微描繪、山水畫中天空的暈染法等等;但她的藝術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卻又不拘泥于古人。在深厚的文化教養中,她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吸取外來的營養;同時她還具有自由無羈之性格,使她的畫不依傍他人,而顯露她獨有的精神。她筆下的梅,以玉為魂,冰為骨;她畫楓,“半匙丹粉和雙淚”,滴染云箋而寫成;她在山水圖中發出“已碎河山描不易”的無窮感慨----所有這些都是畫品與人品相統一的杰出的藝術創造。在其一生大量的創作作品中,眾多藝術家與國家領導人的補筆、題詞,使得她的作品更為凝重。
何香凝的藝術和晚年創作
在何香凝的晚年作品中,除了曾經多次展出、信息完整被歸入“何香凝藝術精品”的作品外,大量晚年作品屬于習作或手稿性質。何香凝美術館在收藏這批作品時,為維持它們本身所有的生態,也沒有自作主張另行取各種名字,而僅以藏品分類進行編號,在本文行文及展覽展出時也做如是處理。這些作品不求繪畫語言類型上的完整性,而注重對幾個具體題材對象的深入研究,對構成其完整作品的每一個個體——一棵松樹、一朵牡丹、幾簇松針、兩撇竹葉——都進行反復錘煉。
何香凝畫梅行筆老辣、磊落而果斷,“猶如鐵筆一般”?,F存何香凝晚年的影像資料上何香凝繪畫的鏡頭就是在畫一枝梅花。但是花卉則越老越清新,散發著與這個年紀的不相符的稚趣?;^多用沒骨或重色層層渲染,葉子有沒骨和勾筋兩類,但葉子的向背、轉合并不單靠勾筋的走向,更多的是靠墨色或色彩積的厚薄程度、不同生長部位上不同色相的區分來體現,所呈現出的平面化和裝飾性與她早年所受日本畫教育的影響有關。
如果說何香凝以獅、虎等動物題材的作品喚起國人意志而成為早期標志性作品的話,晚年創作中最突出者則應首推山水。何香凝作于20年代前后的山水基本上還是日本畫式的風景,(圖7)中間經過寫意性的筆墨營造,到40年代才開始比較全面地轉向傳統山水審美意境經營的繪畫方式。20年代后,何香凝的交往人士如柳亞子、王一亭、黃賓虹等人都有很深的傳統文化底蘊。1949年之后何香凝的文藝交往上基本上維持了早年的情況,以有傳統修養的或者按當時的說法是“舊文人”者居多,如齊白石、溥雪齋、陳半丁、王雪濤、潘素、張伯駒、吳鏡汀、錢瘦鐵、李秋君、賀天健、胡佩衡、邵逸軒、徐燕孫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