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瓷文化:一直游離于主流文化邊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2-14
    中國的傳統收藏一直以金石碑帖為正統,金石碑帖高高在上,當代在境外拍賣最紅火的歷代官窯瓷器及明清硬木家具,在古代都被士大夫所輕視。尤其是中國東漢發明的瓷器從唐代開始,已遠銷海外。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貴族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最初他們不懂瓷器為何物,只知道來自中國(CHAIN),“CHAIN”叫出名后,瓷器就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瓷器也成了中國文化、中國藝術在海外的代表性器物。

      然而曾在海外有著如此高聲譽的中國瓷器,在國內卻一直受到主流文化社會的冷遇。即使在中國傳統收藏陶瓷界內部,對外銷瓷(除元青花)仍將其視為異類而排斥。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以為原因就是:中國的瓷文化一直游離于中國的主流文化邊緣;而外銷瓷,也一直游離于主流陶瓷收藏文化邊緣。

      具體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界整體上從來沒有把中國的歷代瓷器當代一門文化來看待,并作認真研究;僅把中國的歷代瓷器當作生活日用器物、工藝品擺設器物,從來沒有人深入研究其隱匿著的文化內涵。

      中國美術界整體上也從來沒有把中國歷代的瓷器當作一項藝術門類來看待,并作比較研究。僅把它當作低于書畫藝術品的工藝品而輕視之。中國歷代瓷器的文化地位,近兩千年來,一直處于尷尬的地位:高不高、低不低,海外名聲大、國內地位低。本文試圖從以下兩點來分析形成這個地位的緣由:

      從帝王賞玩瓷器的角度來分析瓷文化發展的尷尬地位

      縱然,宋代宮廷最有才氣的文人皇帝宋徽宗曾“指今汝州燒造供御青瓷”,喜歡賞玩最具“天人合一”境界的宋汝瓷。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先后指派專人赴景德鎮督燒工藝精美的官窯瓷,但是宮廷賞瓷,只能屬于狹隘的宮廷文化,并沒有改變整個社會士大夫文化階層對瓷器的整體文化認識。在宋元明清社會,再精美的瓷器也被士大夫文化階層視為“器物”,而“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瓷器之器”更是被儒道文化的衛道士所排斥。

      宋徽宗,清康熙、雍正、乾隆雖然被稱為是最懂得中國瓷器的帝王,但他們似金字塔頂尖般高高在上地賞玩瓷器,并沒有推動整個文人士大夫階層賞玩瓷器的風尚,沒有改變瓷器收藏文化為非主流收藏文化的命運。

      從中國瓷器自身工藝演變的過程談瓷文化發展的尷尬地位

      中國陶瓷史的發展與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中國的文學從《詩經》、漢賦,到唐詩、宋詞,以詩詞為內核的雅文學發展到頂峰。雖然宋詞深受理學的影響,理性多于感性,文學性遜色于唐詩,但宋詞的結構性、音樂性勝于唐詩,且宋詞有蘇東坡、辛棄疾那樣的豪放派大詞人,完全可以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等相提并論,更可以說宋詞是唐詩完美的回聲。

      同樣看一下中國的陶瓷史:從史前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商代白陶、秦兵馬俑、漢代彩繪陶、漢代陶俑,到唐三彩斑斕的騎馬俑、駱駝俑、貴婦俑,陶器中的三彩釉陶到了唐代成了絕響;從商周春秋戰國的原始瓷、東漢越窯青瓷、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到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窯瓷,中國的瓷器工藝到了宋代,也進入單色釉瓷的頂峰期。宋五大名窯瓷,是中國雅瓷文化的絕唱??梢赃@樣說,唐三彩、宋五大名窯瓷與唐詩、宋詞交相輝映,把中國古代的文學與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共同推向最輝煌的時期。

      但是,到了元代,整個中國社會進入世俗化社會,中國文學史上的元曲、明清話本、傳奇把雅文學推入到俗文學時期;中國陶瓷史上的元明清青花、五彩、粉彩之彩瓷,也把雅瓷文化推入到美瓷文化,或稱之為俗瓷(彩瓷)文化時期。彩瓷為俗,但筆者這里稱的“俗瓷”是中性的,非貶義,是為了與中性的“俗文學”對應。元代以后,中國的陶瓷工藝的發展不僅受到文學的間接影響,更受到書畫的直接影響。如元明清彩瓷上的人物、山水、花卉圖案,多是模仿元明清畫家的作品。更由于到了明洪武時期官窯窯廠的出現,御窯廠的工匠分工愈來愈細:專拉胚的拉胚,專上釉的上釉,專繪彩的繪彩,專寫款的寫款。這些分工中,專繪彩、繪紋飾的工匠的地位顯然是最高的。

      到了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御窯窯廠開始衰弱,一些受到安徽桐城派文學影響的陶瓷工匠如王少維、金品卿、程門等人創新推出了淺絳彩,即在瓷器的繪畫上以元代黃公望的山水技法為藍本來模仿。民國初期景德鎮的珠山八友,更是把瓷器繪畫工藝發展到瓷板畫的工藝時代,即把陶瓷藝術主要當作瓷畫藝術來創作。瓷上繪畫藝術與紙上繪畫藝術愈來愈相近,把近代陶瓷藝術引向了一個完全模仿書畫藝術的異途。

      然而,瓷上的繪畫受到材料與窯火的限制,永遠比不上紙上繪畫之藝術性。瓷畫家與國畫家相比永遠只能成為二等畫匠。中國的元明清瓷器繪畫文化與中國元明清紙絹文人畫文化相比,永遠只能處于邊緣化狀態。中國的明清瓷文化形式上愈來愈靠近元明清書畫文化,而其內容及其文化地位卻愈來愈遠離中國的主流文化中心地帶。這既是中國主流文化的發展在元明清有所減緩所形成的,也是中國元明清瓷文化的自身發展所決定的。

      正是因為原本是以造型藝術、釉水藝術為特征的陶瓷藝術,到元明清官窯時期愈來愈工藝化,使得原本在唐三彩、宋五大名窯時期可以與唐詩、宋詞相互輝映陶瓷藝術品,淪落成為低于書畫藝術品的二等工藝品。

      以中國文學史的發展為背景,以中國書畫史的發展為參照系,來看中國瓷文化的發展軌跡(因為陶器的發展史太漫長,暫剪輯瓷器史發展的一個片斷來讀更清晰),頗有趣也頗令人悲嘆。

      無論是十七、十八世紀中國外銷瓷出口到歐洲,并被歐洲宮廷譽為尊品;無論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外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中國古代瓷器創下一個個世界拍賣紀錄,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品在世界藝術品收藏拍賣界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中國本土,古代瓷器藝術品、收藏品為何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界一直游離于主流文化邊緣。根據以上分析,可以作此歸納:中國主流文化界崇尚儒道釋三家為主流哲學宗教文化,尤其以儒學為重點之重,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之一;以中國文學史上的古典詩詞為中國文化文字表達形式的內核;以中國書畫為中國藝術品的主流形式;以金石碑帖為中國藝術品傳統收藏的正統。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品或瓷器工藝品,無論是從文化角度還是從藝術品、工藝品收藏角度來分析,都只能游離于主流文化界、主流收藏界的邊緣。

      追溯歷史,剖析其根本緣由,筆者以為,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文化階層,從來沒有把中國歷代的陶器、中國發明的瓷器當作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來研究,當作一種實用器物文化、裝飾藝術表現方式來剖析。比如:歷代詩人如唐朝的陸羽等,僅把越窯瓷器等當抒情描寫的對象來贊美;歷代帝王如宋徽宗、清乾隆等,僅把瓷器當作宮廷賞玩之器物;歷代書畫家如張大千等人也僅把瓷器當作文房繪畫之用具;歷代收藏家也僅把瓷器當作金石碑帖收藏之余的藏品;近現代的歷史考古學家,也僅把出土瓷器當作歷史上的實用器,當作考古的證據。

      而作為造型藝術,其一、瓷器首先是器型藝術;其二、瓷器其次是釉水藝術。而釉水藝術,卻是中國瓷器自然性、哲學性、文化性等的綜合體現,是中國瓷器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是中國瓷器最高境界的賞玩藝術。是人為創造與熊熊窯火共同完成的釉水藝術,形成了一種半天然的藝術現象,其欣賞境界是青銅、書畫、竹木牙雕等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再以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之“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美學理念作為指引,以老子的“五色使人目盲”等作為美學評判的標準,以“少就是多”的哲學思辨為真諦,可以得出結論:“天然去雕琢”才是美學境界化的最高標志。

      所以,有文化者賞玩天然奇石藝術品,是第一境界;賞玩半人為半天然的瓷器上的釉水藝術,是第二境界;賞玩純人為的書畫藝術、青銅藝術、竹木牙雕藝術是第三境界。

      文章至此,筆者把中國瓷器單色如玉的青釉釉面上所隱匿著的天然性、哲學性、文化性、賞玩美學性等一一揭示出來了。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