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的拐點:專家談"海嘯"下的書畫市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12-08]
上乘的作品刺激行市?“買畫”還是“買人”?收藏本土還是外地?藝術市場開始抄底?現在更是“該出手”的時候?
當“金融海嘯”成為今年下半年人們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當股市持續低迷、樓市嚴重縮水,投資者們的信心一天比一天謹慎的時候,不少投資者的眼光轉而投向關注度漸高、甚至被稱為“第三新興投資領域”的藝術品市場。但是對于某些轉向藝術品投資的“初哥”,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可能是狼煙四起的局勢,因而倍感艱難、踟躕難下;而曾在藝術品市場游刃有余的“老大們”,對于金融海嘯之烈,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水深火熱。那么究竟藝術品市場的真實現狀如何?廣東幾大拍賣公司和畫廊的負責人日前在廣州聚會,與本報記者進行探討。
主持:廣州日報
嘉賓:周炎德(錦龍堂文化藝術傳播公司總經理)
海生(廣州三彩畫廊總經理)
何向民(廣州藝術拍賣公司總經理)
李紅巖(廣東保利拍賣公司總經理)
何偉才(廣州銀通拍賣公司總經理)
林偉文(文理一堂畫廊總經理)
林映春(抱趣堂畫廊董事總經理)
機遇與挑戰并存
廣州日報:金融海嘯之后,我們聽到了很多藝術品市場成交額低以及“流拍”等消息,各位能不能談談金融海嘯之后市場的真實狀況究竟如何?
海生:不可否認,以前的藝術品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品市場存在泡沫現象,而現在的金融危機正好可以擠擠這些泡沫?,F在的狀況是,被稱為投資“老大”的股市疲軟,作為“老二”的樓市縮水,但是作為“老三”的藝術品市場受到的影響卻不大,至少在廣州不大。我覺得,如果行家足夠精明,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下,新一輪的購買時機已經到來。
何偉才:金融海嘯對藝術拍賣市場影響不是很大,這可以從幾個層面來分析:第一、藝術收藏品在國內經濟總量中占的比例很小,對于其他需要資金投入的行業來講,資金流量缺乏對它造成的影響并不會很大;第二、金融海嘯造成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外貿、三來一補行業和制造業,這部分企業主和企業從來就不是收藏拍賣業的客戶對象,因此他們的困境并不能造成收藏拍賣業的實際困境,只是會對收藏家造成心理影響;第三、收藏拍賣的客戶在國內來講,主要是喜歡中國文化的一批人,一直玩的是心態,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而這部分人一直與民生經濟是比較遙遠的,因此經濟波浪的影響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小的;第四、這次金融海嘯在某種意義來說,代表的是美國經濟的衰落,但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文化的契機。
“保真”經營,堅挺名家,尋找市場突破口
廣州日報:面對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我們藝術品市場的賣家們有什么良策?突破口會不會大家都“斗便宜”,然后在此筑一個市場底部,為買家們創造購買的又一春?
李紅巖:現在大家最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買家是天平的另一端,我們要把他們的信心快速培養起來,我覺得盲目把藝術品的價格下壓不是正道,要殺出一條血路,還是要在艱難中前進,進行“保真”經營,你對自己的東西有信心,買家對你也就有信心,經濟呈頹勢時更會選擇你作為保值之道。
林映春:目前我們正在籌備在這個月中旬展出的“十九世紀歐洲風情及沙龍名畫”,我們將多方嘗試挖掘題材,用上乘的作品刺激行市。今年我們活動頻繁,前后舉辦了十多位畫家的展覽和兩場在業界頗有影響的藝術品拍賣會,并創造了陳逸飛華南地區油畫拍賣最高成交紀錄;接下來即將舉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我們還將推出陳逸飛的《仕女》,期望能夠再創佳績。在這個時世,有人會觀望,但我還是把它看成機會。
林偉文:現在市場呈“兩極分化”狀態,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所以我覺得在畫廊經營本身,“保真”經營、堅挺名家的藝術品是不錯的選擇,這會讓畫廊越走越好。另外,畫廊在推廣畫家的時候,切忌加入過多的水分。
何向民:不同領域的市場以及資金面都是相連的,當其他領域投資緊縮時,投資者也許就會把更多的資金流向藝術品市場。所以,我同意現在是投資者進入藝術品市場的好時機。在逆市中,我們更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買家入市應注重“買畫并買人”
廣州日報:既然大家認為這是個入市的好時機,面對躊躇的買家們,各位有什么建議?
海生:相對其他投資來說,購買藝術品沒有管理費等其他費用,而且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寄托,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F在大家都在觀望,都想“抄底”,但其實是很難抓到底部的。我覺得買家們現在就可以謹慎入市了,在選擇投資的時候要科學分析“買畫”與“買人”的關系,尤其是現在處于這個低迷市道,“買人”顯得相當重要,要看準畫家的升值潛力、學術水平、畫品和人品、背景與修養等等多方面的復雜因素,“買人”方面屬于比較穩妥的長期投資;但“買畫”也是“硬幣的兩面”之一,與“買人”形成二元對立,畫作的藝術水準高低直接決定著畫家的市場走向?!百I人”與“買畫”要結合起來看,我想提醒有意入市的人,藝術品不是產品,不能只認“牌子”(畫家),還是要關注具體作品的水平,一些“好人好作”,只要價位合適,只要你有勇氣,現在更是“該出手”的時候。
林映春:這是個收獲的好機會,我建議大家,想要買“好東西”最好在畫展上直接購買,一來可以保真,二來升值潛力大,最重要的是相對于拍賣會,畫展上可供選擇的作品較多。
何向民:現在由于大家投資的信心不足,所以我們可以以一個不太高的價位買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藝術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減少了,可供選擇的藝術品比金融海嘯前多了。這對買家來說,值得多多把握。
市場淘汰的只是那些本來就可有可無的畫家和作品
廣州日報:據有關消息顯示,一向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風向標”的蘇富比,今年給出的信號似乎不太妙,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當代藝術的“瘋狂時代”開始“終結”,甚至有人悲觀地估計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可能要縮水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字畫市場是否也在縮水?你們能否給投資者比較好的建議?
周炎德:綜合今年的藝術品市場走向,我們仍然看到一、二線的畫家始終堅挺,只有一些三線畫家,本來就靠大環境“吹”起來的,沒有真材實料,也就經不起風吹雨打。所以建議投資者,如果買對名家,真的會越買越賺,但是買藝術品最怕買到假貨,所以一定要到正規的、信譽度較高的地方購買。而作為本土收藏家,建議對嶺南名家的作品多一些關注,因為你會比較容易了解畫家,不至于好高騖遠。
何偉才:舉個例子,花鳥畫領軍人物之一周彥生的作品早在1997年市場上每平方尺才一百元,而如今市場上已流通到每平方尺2萬元,在十年多的過程中大約上升了兩百倍,這對于藝術收藏界的人和市場信心無疑是非常樂觀的。年輕畫家能否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F在市場上流通活躍的主流大部分是功成名就的畫家。中國畫家至少有上百萬人,而能走市場的也有幾萬人,在這么多畫家中,被認可的也就幾百人。極個別畫家靠嘩眾取寵、以丑為美或沒有思想地去創作,在美術史上是站不住腳的,也談不上什么市場。前些年“突然產生”了一些年輕的當代畫家,在國外市場動不動成交千萬,如今也遭到了市場現實的冷落。這類畫家的失落對國內市場還是有些影響的,不明真相的人以為藝術市場真的受到莫大打擊。其實,這只是一小部分未被學術界認可的畫家和作品,他們的名字也不在中國百名成名畫家的行列。相反,許多行家卻認為現在是收藏家大量收藏的最佳時機,前提是更加審慎和理智,所以許多有水平、藝術含金量高的名家作品成交都表現理想。市場淘汰的只是那些無關緊要、本來就可有可無的畫家和作品。隨著拍賣公司和新藏家的不斷加入,市場上眾多藝術家作品的升與貶,只有通過流通市場和時間去驗證。(陳志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