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60億元 國家文物部門5年修復災后文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6-22]
日前,國家文物局在文物系統抗震救災情況新聞通氣會上公布,截至6月5日,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湖北7?。ㄊ校┕灿校保叮固幦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其中2處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5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共有2766件館藏文物受損,其中珍貴文物292件。為了使受損文物盡快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國家文物部門已采取多種措施,預計需5年時間、60億元完成全部工作。
優先修復世界文化遺產
地震給四川省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帶來了巨大傷害,災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首要重點是做好評估工作。文物學者謝辰生說,具體到每一件文物、每一處歷史古跡的修復,必須先摸清受災情況、做好整體規劃,然后根據具體規劃科學、穩妥地實施。為此,國家文物局已成立災后文物重建規劃協調小組,指導地方做好調研、論證和方案制定。目前,《“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文化遺產搶救保護修復規劃大綱》已通過評審,深化規劃編制工作將確保在7月20日前完成。
“要將文物的受損情況進行認真評估分類,針對不同狀況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做到不放棄每一處文物,分清主次項目和輕重緩急?!眹椅奈锞志珠L單霽翔表示,可將修復工程項目按三類進行安排:第一類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修復優先安排;第二類是對地震中遭受破壞但主體尚完整的國家級文保單位和部分省級文保單位開展緊急支護搶險工作;第三類是對因受地震影響,造成地質災害,目前尚不具備修復條件的項目,可待條件許可后進行安排。他透露,都江堰二王廟的修復工作將率先開展,目前專家正在進行實地勘察,將于近期開工。
堅持原址保護原則
為避免在雨季到來時再次受到自然損害,搶救和清理廢墟下的文物及構件,對受災古建筑和歷史古跡進行臨時性保護迫在眉睫,而這項緊迫工作急需技術支持。談及這次前所未有的災后文物修復工作,古建專家馬自樹說,有些震區損壞文物以前并未對其保護技術和方法進行過研究,因此要按照古建筑規程、依法開展,先對受損建筑進行測繪、呈報修復方案,承接修復施工的單位必須是有資質的隊伍,以保證質量、合乎規范、修舊如舊。
為使此次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實施工作堅持原址保護原則,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盡量運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保留傳統形式、傳統功能。目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等7家甲級資質勘察設計單位已對成都、德陽、綿陽、阿壩4個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將對藏羌直波碉樓、都江堰二王廟、新都寶光寺等文保單位開展16項勘察設計任務,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5處,省級文保單位1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指出,這僅是對口支援的第一批單位,全國文物抗震救災工作會議將于6月下旬召開,組織全國文物系統各專業隊伍對口支援災區文物保護工作,從項目、承擔隊伍、項目負責人、經費等方面入手,確保對口支援工作落到實處,有力推進災后重建工作進程。
5年需資金60億元
搶救、保護和修復受災的文化遺產,是緊急行動,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據國家文物局估算,使地震受損文物恢復原貌需資金60億元,整個工程大約需用5年時間才能完成。為解決資金問題,國家文物局正在與國家財政部門會商,力爭設立專項經費,對災區文物搶險救災、文物保護基礎設施修復、館舍維修、重建等相關工作給予必要支持。單霽翔說,災后恢復工作任重道遠,呼吁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支持災區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工作。
據了解,地震發生后,挪威、美國、韓國、斯里蘭卡、法國、意大利等國紛紛來信來電希望直接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當中。6月4日,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一項名為“國寶工程·文化遺產震災搶救行動”的公益項目在北京啟動,倡議海內外社會各界,為地震災區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和修復提供專項資助。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介紹,在地震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中的杜陵春受損嚴重,損壞建筑面積達652平米,根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提供的重建方案,僅杜陵春的修復工程預算就超過了600萬元。據悉,該公益項目已經把武侯祠、杜甫草堂、李白故居列為首批重點搶救資助項目。
建立地震博物館是新課題
震后文物保護中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建設地震博物館。6月2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在成都組織召開了“5·12”汶川大地震遺址博物(紀念)館、紀念地(點)、紀念設施前期準備及地震文物征集工作會議。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管理局局長徐榮旋表示,地震博物館選址的重點在汶川至青川約300公里地震斷裂帶上,要點、線、面相結合,統籌規劃,注重一頭一尾;在文物征集工作方面,不僅文博系統要有敏感性,還要主動積極地動員和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做好文物征集工作。
國家文物局也正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就建立地震博物館進行論證,保護好北川地震災害遺址。單霽翔認為,保護好受災現場和建立地震博物館在中國文物界都是新課題,盡量做到完整性與真實性相統一,不只是北川,重要震區都值得保護;作為紀念地,一定要還原歷史原狀。建設地震博物館是抗震救災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有文物價值,可供觀眾進行憑吊,還是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場所。
加強區域性中心文物庫房建設
國家文物局工作組到達災區后,分別將三星堆博物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等館內監控錄像調出,真實地再現了地震發生時的情況——文物工作者非常冷靜有序地將觀眾疏散出來,第一時間奔赴各自崗位,陜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10分鐘內就緊急疏散了4000名觀眾。地震后,文物工作者啟動應急預案,開展文物搶救和自救工作:都江堰市文物局迅速將文物從6層文物庫房轉移到一層,并將文物用海綿、軟紙進行包裹,對藏品柜進行支護加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易損文物移至庫房;甘肅麥積山石窟對石窟內塑像進行了臨時性支護。國家文物局表示,將認真吸取這次地震中的經驗教訓,確保今后館藏文物安全。
在考察中工作組還發現,四川綿陽市中心文物庫房在這次地震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中心所藏5000多件文物僅1件受損,確保了包括北川、平武、安縣、江油等重災區在內的綿陽市各市縣珍貴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表示,該庫房于去年4月竣工,各方面都達到了一級風險單位和文物保護環境要求,才使4個重災區的5000多件文物幸免于難?!拔覀円梃b綿陽的做法,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市)大力開展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達標及區域性中心庫房建設,并進一步完善館藏文物保管標準?!保ㄔ品疲?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