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告急 綿陽文物受威脅大搬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6-02]
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文物轉移
唐家山堰塞湖告急,綿陽文物受到洪水威脅。在國家文物局的具體指導下,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文物轉移近日在綿陽順利完成。綿陽市文物局加班加點包裝轉移文物,將6000余件文物順利轉移到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新家。
據悉,因防御自然災害進行大規模文物轉移,這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尚屬首次。在55小時之內,實現6000余件珍貴文物的異地安全轉移,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高度重視,反映了綿陽市文物工作者高度負責的精神。
2008年5月26日下午,綿陽市召開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眾工作廣播電視大會,緊急啟動三分之一潰壩應急預案,16萬群眾開始撤離低洼河谷地段。綿陽市文物局長王錫鑒心急如焚,緊急向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級文物主管部門請示是否立即轉移文物,并火速制定轉移預案,準備文物包裝材料。很快,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明確指示:“要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做最壞打算,確保館藏文物萬無一失?!眹椅奈锞衷诰o急辦公會議之后致函四川省人民政府稱:保存在綿陽博物館中心庫房的這批文物,數量眾多且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尤其是在此次地震災害造成綿陽市文化遺產重大損失的情況下,這批文物就更加彌足珍貴,必須得到安全保障,不容再冒風險、再受損失。建議省政府責成綿陽市委、市政府切實負起全部責任,與省文物行政部門密切配合,制定穩妥可靠的緊急轉移文物工作方案并認真實施。按照先珍貴文物、后一般文物的順序進行。確保文物轉移過程中的安全,盡一切可能避免文物發生損失。
地處芙蓉溪畔的綿陽博物館中心庫房收藏有25000多件文物,其中,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達5000余件,并不乏具有極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絕品文物。如世界最早的醫學模型西漢人體經脈漆俑、全國最大的漢代銅馬、最大的漢代搖錢樹、最生動的漢代說唱俑、最早的西漢銅佛像等。還有為各縣代管的精品文物,如為三臺縣文管所代管的全省國有館藏中僅有的兩件元代青花瓷器——象耳垂環瓶、三足鼎式爐等。唐家山堰塞湖一旦潰壩,它們都將面臨滅頂之災。
值得一提的是,“5·12”大地震將北川縣城變成一片廢墟。所幸,此前,該縣博物館所有珍貴文物已為改善收藏條件而轉移至綿陽市博物館庫房。這些北川文物此次也一并參與了大轉移。
綿陽市文物局的同志在余震不斷、且已被鑒定為危房的地下文物庫房中連續奮戰48小時。終于在29日早上8點順利完成全市4228件珍貴文物和1863件有機質文物的裝箱打包工作。共使用棉絮500余床,海綿600余張,紙屑300余公斤,終于使這批珍貴的瓷器、陶器、金屬器和書畫、服裝等文物整裝待發,確保按時起運。
北川縣文管所高澤友、陳仕瓊、吳曉紅三名死里逃生的職工,強壓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痛苦,義無反顧地再次冒險投入轉移綿陽博物館珍貴文物的工作。
29日,3輛大型集裝箱貨車在2輛警車和1輛武警押運車的護衛下,平穩駛出綿陽博物館,按既定路線,駛向三星堆博物館。下午3點,這批珍貴文物安全到達“新家”。三星堆博物館接到綿陽方面請求,立即購買鋼管、木板,緊急搭建300平方米庫房,為綿陽文物布置了安全舒適的新家。
據了解,由于運輸條件限制,館藏的200多件石刻文物和600多件漆木文物此次將暫不轉移?!耙蚱崮酒鞅4鏃l件特別高,必須浸泡在一定溫度的水池中。我們會采取給水池加蓋木板和其他重物,防止洪水進入庫房時,漆木器隨水漂浮、相互碰撞?!本d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唐光孝說。
這些經歷了大地震依然完好的文物,將在他鄉度過今夏,也許是更長的一段時間?!暗纫磺卸及捕ㄏ聛砗?,我們再接它們回家?!保ㄓ浾呃钽?郝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