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類節目火爆熒屏專家提醒請勿重商品輕文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5-09]
隨著大眾文化生活的豐富,熒屏收藏類節目也風生水起。目前的電視熒屏上,觀眾可以看到的收藏類節目有CCTV2的《鑒寶》《藝術投資》,北京衛視的《天下收藏》,湖南娛樂頻道的《藝術玩家》,上海藝術人文頻道的《文物博覽》等。
日前,《文物博覽》召開了專家研討會。研討會上,專家指出,收藏類節目易陷入“‘商品’為主、‘文化’為輔”的誤區,不利于節目的整體發展。
迷惑:重“物”輕“文”
通過分析目前大部分收藏類節目,專家在研討會上指出,這些節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專業性和收視率中徘徊,因此容易使節目走進誤區。
《文物博覽》制片人程瑩表示,收藏的財富要求和文化門檻決定了文物收藏是少數人才能涉足的領域。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則加速了收藏的異化。市場價值成為該類節目核心的傳播理念,而文物的文化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反而在商業的驅動下越發被大眾忽視。此外,一些收藏類電視節目,通過一些操作手法規避《國家文物法》中對文物交易的限制,令觀眾形成錯覺,更有甚者,部分電視節目中存在給贗品貼標簽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解疑:文化回歸是本質
專家指出,當文化成為重心而不再只關心價格時,文物收藏才能回歸本質。收藏不是股市,牟利并非其主要屬性。只有文化價值,才能使收藏區別于其他的投資方式。所以,通過正確引導,讓收藏行為中核心的文化價值重新回歸,是收藏類電視節目的使命所在,也是一種使人耳目一新的收視策略。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文化上的滿足,社會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急速增長。收藏類電視節目應將重心放在文物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內涵上,提升節目的立意和品位來滿足社會對電視媒體提供文化和精神產品的需求。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芳指出,收視率需要追求,但不是唯一的。在電視節目中,收藏類節目的藝術性和文化性應成為其顯著特點。
支招:用文化眼審視市場
上海市廣播電視協會會長葉志康認為,現時的電視收藏類節目容易誤導受眾,在大眾心中,古董與價值相等,收藏和作秀統一,這有失偏頗。電視人有義務和責任改變這個狀況,要做以文化為主題的節目,不去迎合市場而是引導觀眾進行文化鑒賞,這樣才會培養出一批屬于節目的觀眾群體?!段奈锊┯[》制片人程瑩指出,希望在觀眾眼中,《文物博覽》不是一檔收藏欄目,而是文化欄目,借助節目呈現收藏中的歷史情懷,讓觀眾可以伸手觸摸歷史。
專家也指出,文物節目中的藝術市場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重文化,也不意味著應該回避市場話題。但是,借助“文化”,拉開文物與市場的“距離”,才能幫助大眾更加清晰冷靜地審視藝術市場。(李君娜)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