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沈陽1月31日電(記者魏運亨)1月31日5時25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鑒賞家、博物館學家楊仁愷在沈陽病逝,享年93歲。
楊仁愷的名字與國寶《清明上河圖》《簪花仕女圖》的命運緊緊相連,是他慧眼識珠,將從清宮流失出的一大批國寶納入國家博物館收藏。
據遼寧省博物館相關人士介紹,楊仁愷生前擔任遼寧省文史館名譽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典范。
楊仁愷畢生致力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播揚,他的《國寶沉浮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稿》《中國書畫》等專著,影響深遠。楊仁愷擴展了中國書畫鑒定學,提出了鑒定古代書畫的比較參照法,為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昨日(31日)5時25分,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書畫鑒賞家、書法家、博物館學家,遼寧省文史館名譽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因病醫治無效,在沈陽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楊仁愷的名字與國寶《清明上河圖》、《簪花仕女圖》的命運緊緊相連,是他慧眼識珠,將從清宮流失出的一大批國寶納入國家博物館收藏。
昨日,楊仁愷先生治喪委員會辦公室對外發布了這一消息。在治喪委員會發布的《訃告》中稱,“楊仁愷畢生致力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播揚,愛崗敬業,殫精竭慮,涉獵廣泛,著述宏富,為遼寧乃至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享譽海內外的學界典范?!?
據了解,楊仁愷同志是于2008年1月31日5時25分,在遼寧省金秋醫院逝世的。而在此前的一段時間,老人已經因身體原因入院治療了很長時間。
當日18時左右,記者趕到設在遼寧省軍區沈陽第一干休所的楊老的靈堂時,老人的子女以及遼寧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默默地布置靈堂。
肅穆的靈堂里已經擺滿各界友人送來的花圈、花籃以及挽聯,部分花和花籃甚至已經擺到了靈堂之外。本報也代表廣大讀者,為楊老獻上了花籃。
據《訃告》稱,楊仁愷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08年2月15日(農歷初九,星期五)9時,在遼寧省沈陽市回龍崗革命公墓1號告別廳舉行。
他,傳奇一生
與沈陽50多年的“鑒寶緣”
半個世紀,讓他從一個壯年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
半個世紀,也讓他與沈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國寶鑒賞家楊仁愷先生,曾經住在沈陽市御花園小區一個普通的民宅里。在這里,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我是琉璃廠畢業的”
1915年10月1日,楊仁愷出生在四川省岳池縣城。1935年,20歲的楊仁愷到成都一所中學任教。
學校離成都古董店云集的總府街很近,楊仁愷課余時間常去瀏覽,因而日久生情。
后來,常有人問他師從何人,他總是風趣地說:“古董店和地攤就是我的啟蒙老師?!?
抗戰勝利后,楊仁愷北上進京。當他揮手向山城告別時,絕想不到,這一別竟是悠悠60載歲月。
北京的琉璃廠和廠甸成了楊仁愷的第二所大學?;貞浤嵌谓洑v時楊老曾幽默地表示:“我雖不是大學畢業的,但是我是琉璃廠畢業的?!?
1950年春天,楊仁愷來到沈陽,開始在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從事研究工作,也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尋寶鑒寶之旅。
鑒定《清明上河圖》真跡
楊仁愷剛到沈陽,就住進沈陽故宮文溯閣,他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協助東北圖書館整理補綴《四庫全書》,曾被同事稱為“文溯閣大學士”。
隨后,他接受了第二個任務:清理由東北銀行轉來的一批文物。存在東北銀行庫房的這批文物,是末代皇帝溥儀1945年出逃日本路經沈陽時,被人民解放軍和蘇軍截獲的。它們被行家稱為“東北貨”,幾乎都是頂級國寶。
這天,楊仁愷從庫房拿出一長卷,5米多長的絹本上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風俗畫。楊仁愷眼睛為之一亮,急切地尋找款識與題跋,可惜,這幅題為《清明上河圖》的巨作上沒有作者署名,但是畫后有金代張著的題跋,明確作者為張擇端。
楊仁愷立即對此進行了認真的藝術鑒定,最終確認,此畫是張擇端的真跡,他鄭重地寫上了鑒別結論。
找到《聊齋志異》手稿
楊仁愷到沈陽后,聽說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后代移居西豐縣,保存著《聊齋志異》手稿,這讓楊仁愷極為興奮。很快,由蒲松齡后人保存了250年的《聊齋志異》手稿轉到了楊仁愷的手里,但只有上半部,下半部手稿的遺失令他十分痛心。
領導把手稿鑒定工作交給了楊仁愷。他首先判斷筆跡的真偽,再對內容進行分析,收集了很多相關資料及旁證,又用3個月的時間對25萬字的半部書稿逐字逐句???。經過多方研究考證,楊仁愷確認手稿是蒲松齡真跡,交由東北圖書館珍藏。
古稀之年“鑒”遍全國
1983年9月,身為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的楊仁愷接到通知,讓他到北京參加“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工作。
這個“鑒定小組”由7位全國最具權威的古代書畫鑒定家組成,除了楊仁愷,還有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九庵、傅熹年和謝辰生。在這7位老先生當中,楊仁愷和劉九庵68歲,是最年輕的,年齡最大的謝稚柳已經75歲。
當這些老人在北京聚首時,互相抱拳問候。他們先對北京的古代書畫進行了鑒定,然后到上海、南京、沈陽、大連等地,對全國22個省的博物館、圖書館、大專院校、文物商店收藏的中國古代書畫,逐一過目,鑒定真贗。
7位老人十分敬業,鑒定意見不約而同時,他們擊掌大笑,有如孩童。判斷不一致時,便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項工作歷時8年才結束,鑒定書畫2萬件以上,圓滿完成了全國館藏文物的定級工作,對全國古代書畫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和專家定。
他,德藝雙馨
他是東北文化藝術的一棵大樹
郭德福是中國著名畫家,已然退休的他曾經因創作連環畫《盛京演義》而與楊仁愷老師結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誼。
1997年,郭德福有幸見到了楊仁愷。直到2003年,楊老提議要集中遼寧最好的藝術家為遼寧打造一個品牌產品,“為沈陽畫像,為盛京立傳”,于是才有了集合書畫名家楊仁愷、王弘力、宋雨桂、郭德福的連環畫作品《盛京演義》。
“我一直把楊老當成我的老師,”郭德福說,“有人曾經說楊仁愷老師是東北文化藝術的一棵棟梁大樹,我們都在這棵大樹下乘涼?!?
楊仁愷,生于1915年,原籍四川省岳池縣。博物館學家、書畫鑒賞家,現任遼寧省文史館、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2000年被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鑒賞家”稱號。
楊仁愷擴展了中國書畫鑒定學,提出了鑒定古代書畫的比較參照法,他的《國寶沉浮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稿》《中國書畫》等專著,影響深遠。為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史樹青、啟功、徐邦達并稱為“中國四大權威鑒定專家”。
女兒追憶
從父親的著作中接受父教
“我感覺父親的教育,更多的是來自他的著作?!弊蛉?,楊仁愷老先生的二女兒懷著悲痛的心情向記者回憶了自己的父親。
當提到楊老的時候,二女兒的眼中閃著淚光,“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是很少的,他的心全都在學術和工作上面?!?
說到這里,楊老的二女兒拉著記者來到一副挽聯前,指著挽聯上寫的“足遍東南西北”幾個字說,“這幾個字很真實,表現出了父親的一生始終都在外從事自己的學術傳播和交流?!?
一直長期照料楊老的三女兒說:“父親對學術的嚴謹態度,對我們子女有著深刻的影響?!?
友人悼念
博物館長的家里沒古董
昨日,記者在楊仁愷的靈堂外見到了楊老的好朋友、著名畫家李樹基。
記者看到李樹基的時候,他的眼圈通紅,雖然靈堂外的門廳很冷,但他卻一直站在門廳的位置,“我上午就到了,希望能給家里幫幫忙?!?
在回憶楊老的時候,李樹基說他特別佩服楊老的清廉,“一個做文物鑒定的專家,家里面卻沒有一件古董,不是沒有人送他古董,是有人送給他文物他就捐給博物館,而且,還不是以自己的名義捐,是以給他送文物的人的名義捐?!?
回憶起和楊老的交往,李樹基介紹,給他很深刻印象的還有楊老為人的低調。李樹基說,他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新加坡,“那時候,楊老只要到新加坡去,就會找我陪他,一次和楊老一起去看個畫展,楊老沒有聲張,只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去看?!?
“他不屈服于權威”
“楊老和我是忘年交?!弊蛉?,得知楊老逝世的消息,《國寶鑒定大師楊仁愷》作者徐光榮連稱“非??上А?。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時任遼寧美術出版社編輯的徐光榮與楊老結識,徐光榮負責編撰刊物,與時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的楊仁愷業務往來頻繁,漸漸兩人熟識起來。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雜志社向徐光榮約稿,希望出一篇介紹楊老事跡的文章,徐光榮和楊老有了第一次深入接觸的機會。這次采訪,楊老和徐光榮感到十分投緣,因此徐光榮萌生了為楊老出傳記的想法。
2003年,徐光榮向楊老重提傳記一事,楊老欣然應允。
“楊老治學嚴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毙旃鈽s說,當初發現聊齋志異真跡時,他不屈服于權威,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鑒定《簪花仕女圖》年代時,與他的好朋友、同為鑒定權威的謝稚柳產生爭執,但是并不影響私交。(張瀚 高巍 譚皓 來源:華商晨報)
文物界痛失"國寶" 文物鑒定家史樹青辭世
昨天(7日)凌晨1點,著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史樹青因心臟衰竭搶救無效,在阜外心血管醫院去世,享年86歲。史樹青夫人夏玫云說,史老離世時頭腦清晰,“沒有留下任何遺言,走得無怨無憾?!笔防系撵`堂設立地點、追悼會時間還未最終確定,確定后,將對社會各界公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