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品拍賣市場看上海文化雄風重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1-02]
上海曾經是中國文化事業和藝術生產的半壁江山。就藝術品市場而言,上海曾經有過香港也不能望其項背的輝煌。
然而現在上海的藝術品市場卻實實在在地萎縮了。2006年,上海全部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成交額共14億人民幣,而北京嘉德等4家公司就成交24億元人民幣。2007年,京滬之間的差距拉得更大,無論是藝術品交易的數量、質量,還是成交總量和單件成交額,上海都不能與北京相比。
為什么北京轟轟烈烈,上海卻日漸冷清?如果上海一味責怪政策、體制和外在條件,是說不過去的。上海收藏界流傳“南下北上”之說,大藏家們進入市場,南下到廣州,北上去北京。上海人疏遠自己的市場,是何其無奈!當然,這與文化傳統有關。比較京滬兩地的收藏界,北京追求文化底蘊,上海人更看重流轉得快的市場。上海沒有“一鋤頭就挖出三千年”的幸運,與西安、洛陽、北京等古城比,上海太年輕。二十幾年前,北京人研習“老窯”(宋以前的單色釉瓷)就已蔚然成風;而目前上海收藏主流的意識中,一味地追求“海派”風格,在晚清民國的時段上做文章。上海藏界不敢冒風險,不敢獨創,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心理,直接影響了上海藝術品市場的風貌,使得上海民間豐富的尖端藏品難以浮出水面。
當然,倡導海派收藏沒什么不好,這也是百花之中的一枝。但中國文化何其豐富!上海精神本質上是開拓創新的精神,上海在文化上沒有別的選擇,唯有放開手腳,構筑國際交流大平臺。面對豐厚的中國文化積淀,上海的藝術品收藏和市場應在更廣厚的基礎上發展,上海人的眼光應當更遠、更深邃、更有廣度,更有開拓和包容的精神。
對藝術品經營企業來講,我以為目前遵循信奉的“一票否決制”是值得商榷的。這正是上海藝術品市場無法活躍起來的癥結之一。
目前有資格參加藝術品鑒定的人員,都應具有文博研究職稱,這條杠杠使得其他“行內高手”不能介入。但文博界鑒定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有少數人其實是不合格的。一個藝術品經營單位,邀集了三五個文博界鑒定人員對藝術品進行裁判?!耙黄狈駴Q制”貌似“保險”,對買方負責,其實,這正是犯了一個大忌,印證了“水桶原理”:一只水桶的容水量,取決于這只水桶最短一塊木板的長度。這塊木板越短,這只水桶盛的水就越少。
我們把各藝術品經營單位比喻為一只只獨立的水桶,把他們邀集的鑒定家比喻為圍繞水桶的木板。那么,誰決定了藝術品經營單位的水準呢?“一票否決制”使得其中最差的一位有了生殺大權。如果其中一位鑒定家連“清三代”都看不好,那么,這家藝術品經營單位只能經營晚清民國貨了——這就是“一票否決制”的現實作用。
一個客觀事實是,收藏界正在成熟,買家正在成熟,他們對古器物的判斷力已今非昔比了。無論從調動資金的能力還是從鑒賞的能力來看,現在是買方市場。藝術品經營單位如不能根據買方市場的需求,而固守自己的舊的眼光和陳見,就逃脫不了邊緣化的命運。
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不能只用一條腿走路。文化發展和文化繁榮是她的應有之義。上海不缺硬件、不缺歷史記憶、不缺國際國內的利好環境、不缺人才,也不缺尖端藏品。上海缺的是藝術市場經營者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遠見。
?。ǜ鶕髡咴谏虾E馁u協會、《社會科學報》社與上海文化基金會聯合召開的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