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文化節:一場中國文化的盛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11-01
      一、 空前的文化盛宴

      10月末的波特馬克河深夜,萬籟俱寂。突然間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爆發出潮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隨著人藝精品《茶館》的落幕,為期一個月的中國文化節也隨之圓滿謝幕。為這次文化節往返中國九次之多的肯尼迪藝術中心副總裁亞當斯女士非常興奮,她說,文化節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令人欣慰,三年多來的艱辛努力終于結出了碩果。這場規??涨暗奈幕o疑將載入中美友好交往的史冊:一個月來在總共30個表演項目中,中國700多位優秀表演藝術家進行了五十余場演出,這讓大華盛頓地區40多萬美國觀眾有機會親自體會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博雅包容;從而也為兩國關系史增添了輝煌的文化篇章。

      中國文化節在美國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興趣和熱烈反響:開幕式的綜藝性晚會、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三場)和話劇《茶館》(三場)等主要演出都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在觀看了文化節首場演出步出劇場時,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夫婦贊不絕口,連連對采訪的記者說“WONDERFUL,WONDRRFUL!”凱羅爾女士則帶著女兒坐飛機專程從紐約趕來觀看由譚盾作曲,黃豆豆編導并主演的“編鐘樂舞”,當天深夜,母女還要坐飛機趕回紐約。她們對記者表示,雖然花費不菲,往返勞頓,但對熱愛中國文化的母女來說,這個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更為難能可貴。一位名叫西蒙的年輕女士告訴記者,她與丈夫原本就要收養一位孤兒,看了文化節的演出后,決心明春前往中國收養一個中國孤兒,因為一場場演出讓她了解并愛上了優美的中國文化;而且她看得出中國是一個迅速發展,有著輝煌前途的國家。

      布什總統夫婦不僅向中國文化節發出了賀信,并在白宮舉辦了家庭招待會,以示對文化節的祝賀,并感謝中國文化部把中國的藝術帶來美國首都。招待會上,中國青年鋼琴家朗朗為布什和老布什全家和來賓進行了專場鋼琴演奏。

      而一向對外文化報道極為吝嗇的美國東部的主要報紙破格地對文化節進行了連續報道。僅《華盛頓郵報》、《華盛頓時報》和《紐約時報》三家東部報紙就刊發了近20篇的報道與評論,配發了20多幅劇照。10月2日的《華盛頓郵報》在頭版上部正中位置,以四欄的寬度,56行的高度刊出了中國京劇武生的劇照?!都~約時報》則在其藝術版以頭條位置,近七欄寬,54行高刊出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芭蕾舞劇照。僅從報道的標題就可以窺見媒體對中國文化節的總體評價,如“雄心勃勃的中國文化節”、“波托馬克河映顯中國的文化精華”、“大紅燈掛得恰到好處”、“介于東西方間的優雅雙人舞”、“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會”等。

      二、 魅力來自于民族特色

      中國文化節成功的要素何在?這是記者始終在思索追尋的問題。每當演出結束,記者采訪時,觀眾都會興奮地表示“好極了”,“非常棒”,“令人驚嘆!”但究竟是什么感動了他們呢?

      給觀眾留下印象的首先是中國傳統服裝的艷麗,以及中國布景所展現出的鮮明民族特色,這些都讓美國觀眾感到無比新奇。美國國務院新任副國務卿福里女士在看完演出后對記者說,演員們不僅演技精湛,中國演員的服裝也極為別致,舞臺布景也極盡華美,是一場真正的視覺盛宴,令人有如入夢境的幻覺。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的夫人也告訴記者,這真是一場極盡奢華,富麗堂皇的表演――那么多美倫美煥的服飾和布景,那么多光彩奪目的中國女孩,真叫人驚奇她們是不是從天而降的。而中國京劇演員的華美裝束和精彩武打更是讓美國觀眾感到耳目一新。

      深入一層看,中國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和技巧則是吸引美國觀眾的更重要因素,其精彩絕倫之處,往往令美國觀眾嘆為觀止。不論是《頂碗》還是《抖空竹》那高難度、高技巧的動作,不僅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更不時讓觀眾瞠目結舌,斂聲屏息,把心提到嗓子眼。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在步出劇場時表示,他從未看到過女演員能站在男演員的肩臂上和頭頂上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出,如此高超的技藝不能不叫人驚嘆。

      但藝術的真諦在于觸動靈魂,藝術的交流更應是靈魂的接觸。首演晚會上的那曲《二泉映月》,被二胡演奏家周維的那張神弓拉得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使人感到弓弦就在觀眾的心弦上拉動,讓全場觀眾聽得鴉雀無聲,不少人眼里淚光瑩瑩。人們不能不驚奇于這簡樸的中國民樂器的驚人表現力,不能不被這首蕩氣回腸的中國民樂所打動震攝。廣東歌舞團與朗朗演繹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同樣產生了撼人心魄的效果――那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氣勢,那“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不能不感染和震撼所有在場的聽眾與觀眾。而中國京劇院的《楊門女將》更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化處一秘韓紅告訴記者,演出時,當生日喜宴被突如其來的前方主帥犧牲所震動,當佘太君決意百歲掛帥,慷慨赴敵時,她周圍的不少觀眾眼里也閃出了淚光。在演出后的招待會上有人告訴她,這個愛國故事太感人了,盡管發生在古代中國,但仍能深深打動現代觀眾的心。

      三,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在來美演出的眾多劇目中,不論是傳統的木偶戲,還是皮影表演,不論是芭蕾舞,還是現代舞,都進行了不少創新嘗試,而觀眾的反應表明,這些創新都贏得了認可并獲得了相當成功。如皮影和木偶戲都引入了西方燈光和聲響效果,從而大大地增強了感染力。再以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正因其不拘泥于西方經典,而揉進了京劇的打擊音樂,中國傳統的旗袍服裝,武術和雜技動作,甚至是皮影藝術,才使它面貌一新并獨樹一幟,擺脫并超出了西方的芭蕾范式,而具有了中國特色和特立價值。與之相比,之前演出的《吉賽爾》片斷,雖然演員的個人舞技極為出色,但仍難以激發美國觀眾的太大興趣,畢竟是對西方芭蕾的跟進模仿,因為沒有翻新與獨創也就沒有超越。而在美國舞臺上演唱的那支英文歌曲也給人以班門弄斧的感覺,因為美國人最想看的是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東西,而不是對他們耳熟能詳歌曲的翻唱。中國文化節再次印證了兩個真理,其一就是,“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為藝術的世界性是由藝術的民族性來豐富與發展出來的。其二是,創新才是傳統藝術的生命之所在,民族的藝術只有持續地自我推陳出新,自我代謝;或在與外來藝術的交流中獲取新的營養,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得到進一步豐富與發展。

      為期一個月的中國文化節不算太長,但它卻已是肯尼迪藝術中心有史以來組織的規模最大的外國演出活動。我們期待著今后更多的中國文藝團體能有機會到美國交流和演出。這是因為,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要達到真正能夠理解并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如京劇、國畫和書法等)的境界,尚需為期更長的熏陶與培養,并非能一蹴而就。目前西方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理解還多處于看熱鬧而不是看門道的階段。其次,與兩國頻繁的政治互訪和經貿往來相比,文化交流顯然還落后不少,民間文化交流應該快快跟上來,以成為鞏固兩國關系的一根重要支柱。此外,與美國文化在中國風行相比,在文化交往方面中國顯然存在著巨大的逆差需要努力彌補。當然,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強類似這樣的文化交流才能增進美國人民對中國歷史文化、民族性格和傳統價值觀念的進一步了解和理解,才更有利于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