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史及其裝飾研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11-01]
雖然,我這個年近“花甲”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在馳名古今中外的瓷都景德鎮,從事瓷飾藝術創作達40年之久。但是,進入“天命”之年以后,我的瓷飾藝術創作多表現在青花瓷上,與器形相結合,成為青花瓷的有機組成部分?,F在,我不妨就青花瓷,尤其是其裝飾作些研討。
(一)
早在宋代以前,我國就有了青花瓷問世,其制作燒造成功,是我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至元,特別是到了明代,其裝飾幾乎成了我國制瓷生產的主流,大量生產青花瓷,通過絲綢之路,不斷銷往世界各地。尤其是我國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帶去數量極為可觀的青花瓷,途徑并先后進入南洋、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非洲東海岸各國市場,成為獨一無二、無可匹敵的傳統瓷,深受海內外人們的歡迎和愛好,形成世界性的中國瓷器市場;并為發展和加強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以及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任何一類名瓷也難以相比的。因此,青花瓷在我國陶瓷史、科技史、文化史、藝術史上,都是有著一定的地位。
從青花瓷問世之日起,至今還是那樣經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制瓷工匠,尤其是瓷都景德鎮的名工巧匠,在造型和裝飾上的執著追求和不斷勇于探索與突破,譜寫著青花瓷的輝煌篇章。
青花瓷之所以特別受到重視,不僅在于它自身的高度造詣和工藝特色,而且是它突破了元以前的圖案型裝飾,拓展為以繪畫型為主,圖案為輔,使青花瓷藝術與中國畫密切結合,擴大了題材,吸收了國畫的傳統表現技法,取得了與寫意水墨畫的筆墨情趣相似的藝術效果?,F在,仍然是瓷都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為世人所矚目。
(二)
青花瓷的形成,從原料精制,到泥巴成形干燥到一定的程度,才進入裝飾階段。所使用的工具,尤其是毛筆,最早是借助我國用于在紙、絹上作畫的羊毫筆在胚胎上繪畫,到了明成化年間,由于實踐的結果,促使了毛筆更新。出現了肚大尖細的雞頭筆,專用于分(奮)水,以稱“分水筆”,是用羊毛配制的特種筆,一改過去用羊毫筆塌水為雞頭筆分水,并摸索出成套的分水法來,這是青花瓷飾技藝上的一大進步。使青花瓷飾,如同水墨畫“墨分五色”一樣,來了一個“料分五色”,燒成后,嬌翠欲滴,妙趣橫生,給青花瓷飾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生機,使青花瓷飾藝術創作進入了清麗明亮的境界,為后人開拓了一條寬廣的青花瓷飾藝術創作新路。當然,歷代青花料顏色都因朝代的變革而不盡相同,這里涉及到青花料質的差異和繪畫用料的輕重,以及燒成溫度的不一,都會影響到青花料發色,例如明宣德青花料發色,偏深藍色,凝重艷麗;而成化青花料發色,則偏淡藍色,清雅秀麗;到了嘉靖年間,青花料發色,又濃厚濃艷;進入清代,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間,青花料發色,特別鮮艷,艷而不俗,不過,處在清末民初以后這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沒落時期,青花料發色,遠不及以前,就是在畫法上,也缺乏生動感。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青花瓷飾藝術創作,就手工而言,一般還是先畫線后分水等手法繪制而成。不過,也有打破界限的,用潑墨的手法,夸張的手法,變形的手法等等題材作畫;在題材內容上,也有所突破;還有在吹好釉的胚胎上題詩作畫,燒成后則成了釉中彩。不過,塌料在胚胎上題詩作畫,早在元代就已開始,當然,現在用這一傳統手法,在胚胎上題詩作畫,表現現代生活,是當代文人的另一番韻味。
(三)
我從事青花瓷飾藝術創作曾得到仿古日用瓷——灰可器的二方連續茶花圖的啟示,那種特有的表現手法,就像畫家在宣紙上作畫一樣,不過,它是以青花料為顏色,能單獨運用雞頭筆在胚胎上分水畫出紋樣來,行筆是那樣流暢、奔放、浪漫、多姿,穿插在白地釉面之中,有一種相互襯箍輝映之美,既似演變的象形文字,又像古代的龍飛鳳舞。表明自古以來采用青花料分水裝飾灰可器,歷經數百年沒淘汰,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瓷國明珠”—瓷都景德鎮人的驕傲。
我在繼承前賢用雞頭筆調青花色料在胚胎上作畫的同時,開拓青花瓷飾藝術創作新路。主要也是吸收國畫技法之長,并綜合運用我所擅長的釉上粉彩洗染花頭技法,與傳統青花分水法相結合,使青花的色階也更加豐富多姿。
在這里,根據我的經驗,在運用青花料上,要注意到色標,一般有如下幾種:一是藍里泛翠;二是藍里泛黑;三藍里泛紅;四藍里泛灰;五藍里泛白等。我選擇一號色標為最佳色標,形成各種不同深淺的色階,分別用瓷碗裝好,下筆時,要根據畫面所需求的濃淡料色來繪畫,尤其是使用雞頭筆時,充分攪動青花料水,使其均勻,再根據分水畫面的范圍大小,來決定雞頭筆的含水量多少。如含水量少了,分水時,羊毛容易觸到胚胎而產生白粉現象,燒成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雞頭筆分水是以筆鐸牽引著料水在胚胎上操作運行,筆要飽含料水,筆鐸不能觸及胚胎,讓胚胎自然吸收料水燒成后,料色就漂翠,色面就光澤滋潤。還切忌用筆停滯,不宜來回添補,否則就會造成不勻的水痕。
雞頭筆分水要全神貫注,高度集中,充分發揮手的腕力和指頭的作用。根據畫面需求,決定速度快慢、輕重緩鈀,形成恰到好處的虛實明暗的藝術效果。
雞頭筆分水時,還要注意到胚胎厚薄松緊的不同的吸水力率,必須注意掌握。對于厚坯,因料吸水率強,雞頭分水筆上就要含較多的水分;對于薄胎,則只能含少量的水分必須盡速分成,否則胚胎易于損壞。坯的松緊對分水也有很大關系,緊的坯吸水率強,松的坯、薄的坯則吸水性差。注漿坯、手工拉坯、手工相器坯等等,各種胚胎要根據坯的厚薄、松緊吸水性強弱,分別用各種不同的手法,靈活應用,分別對待。厚坯緊坯分水較易,薄坯、松坯分水較難,應懂得料性、水性之外,那還要有熟練技巧,要靠實踐,摸索規律,根據畫面的所求靈活運用,表現題材,既要有潑墨國畫的韻味,又要兼有兼工貨寫,有機結合的藝術風格,還要有繼承傳統的個性色彩。這才有助于提高和豐富青花裝飾的表現力,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四)
青花瓷飾的藝術效果,我是以簡練的筆法和單純的色彩,表達豐富的藝術語言,有著感人的藝術魅力,如能借助釉上粉彩藝術之長,來一個嫁接和突破,那將使青花瓷飾藝術這朵鮮花開得更加艷麗。當然,粉彩中的沒骨法、水點法、洗染法,移植到青花瓷飾藝術中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材質和工具皆不相同,前者是在很脆的胚胎上作畫,要經過高溫才能燒成;而后者是在經過高溫燒成的成瓷上作畫,再經過低溫燒成。
從青花瓷飾繪制看來,似乎比較簡單,它只用一種料色勾線或分水。但是,要創制出精品來,沒有熟練的畫技是難以達到的。加上,要想創新,沒有決心和勇氣,智力加毅力,也是難以實現的。
我一反“先勾線,后分水”的常規,而為先分水后勾線,顯得更有韻味,更有生動感。強調日用青花瓷藝術化,我運動用青花料色裝飾美化手工制作高檔釉底瓷餐具的“喜雀梅”、“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畫面,配以書法極精的詩句,吻合器形,使其具有清新、秀媚、高雅之韻味,引起香港麗澤軒的極大興趣,要求我為其特制其署名購藏的成套青花瓷餐具;而臺灣一客商,見我親筆落款裝飾美化的日用青花瓷,包括茶具、咖啡具等在內,則統統購藏。至于陳設藝術青花瓷,我以作花鳥畫為主,包括蘆雁、水鴨、仙鶴、雄鷹等,沒有一定的國畫功底和釉下分水的技巧,以及這兩者的兼容,更是難出精品的。
我畫的花鳥,皆是幾筆成型,以少勝多;所畫人物,例如“漁翁得利圖”、“東來紫氣圖”等,都是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動態的渲染之中。作品不僅被當地陶瓷館珍藏,而且被選送到海內外,尤其是到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展銷,受到海內外客戶的歡迎,不惜重金購藏。
我的青花瓷飾藝術創作一問世,大多首先得到當地報刊的好評。例如《景德鎮日報》就曾先后以《不斷進取、不斷追求》、《釉下宣染、滿園春色》等為題,評介我的青花瓷飾藝術新作;上?!秳趧訄蟆?,尤其是《新民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我的青花瓷飾新生并在城皇高展出,博得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特別是我國畫壇“八怪”所在地的《揚州日報》,贊譽我為“青花世界又一人”,并稱我為“青花瓷飾藝術大師”,還被先后收入到《景德鎮陶瓷藝術百家》、《世界名人錄》之中。當然,我把這僅僅看成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在我有生之年,我還要不斷進取,進入21世紀,為豐富我國青花瓷飾藝術寶庫作出新奉獻。
--------胡春根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