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北京兩檔乾隆年間花會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9-20
      北京宣武區的兩檔創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花會——大柵欄街道的五斗齋高蹺秧歌和白紙坊街道的太獅老會,19日通過專家論證將申報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是最需搶救保護或正在開展并已取得顯著保護成果的民族民間文
    化藝術資源,具體類別包括瀕危的古語言文字、傳統民間藝術、傳統工藝與技藝等。

    北京宣武區此次申報的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創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慈禧太后掌權時最為興盛。五斗齋高蹺秧歌是一種以唱腔為主,同時具備高蹺表演技巧的民間花會,其高亢、婉轉、韻味十足的“京腔大韻”,加之“蹲樁”“抱月”“蝎子鉤”等高難度動作,曾令京城百姓流連忘返。相傳當年在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上,會中“小頭行”(小二哥)因為表演出色,深得慈禧的賞識,特賜頭戴“太子冠”取代原來的“孩兒發”,一時間名聲大振。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高蹺秧歌一直深受群眾的喜愛,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由于沒有活動場地以及后繼無人等問題,五斗齋高蹺秧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著瀕臨絕跡的危險。2003年底,大柵欄街道在開展民俗項目普查的過程中,尋訪到了五斗齋的傳人、76歲的張全增老人。目前,“北京學明藝術團” 的7位小學員于2004年4月29日拜張全增老人為師,學習五斗齋高蹺秧歌技藝,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在中斷十多年后終于有了新的傳人。

    白紙坊太獅會成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作為“北獅”的代表,白紙坊太獅在表演中充分體現出了“兇猛剛勇、形神兼備”的特點,比如表演套路中的“亮相”“彈腿臥”“地羅絲”等動作,尤其是在體現獅子的“喜怒哀樂”以及“啃舔撓探”等神態上,突出了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白紙坊太獅最為興盛,有300百人同時練太獅,當時的各種民間鄉會上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30年代以后,白紙坊太獅的活動逐漸減少。解放后,北京印鈔廠依靠老工人、太獅老會傳人劉德海等在廠里恢復起舞獅隊?!拔母铩敝?,舞獅隊的活動再度中斷。改革開放后,北京印鈔廠又一次將其恢復。近年來,在白紙坊街道等有關部門及北京印鈔廠的大力支持下,白紙坊太獅有了很大的發展,先后多次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大獎,并創作了一部反映白紙坊太獅歷史的大型京劇《太獅傳奇》。

    在論證會上,各位專家就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和白紙坊太獅老會的起源、特點及歷史價值和傳承現狀進行了充分論證,為其申報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提供重要依據。(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