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隆重發行“國畫寶圖、御窯寶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9-09]
9月7日上午9時,由中宣部、交通部等17家部委單位組成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儀式,將紀念鄭和下西洋“國畫寶圖”、“ 御窯寶瓷”分別敬贈中國國家博物館、鄭和博物館、云南鄭和故居博物館以及泰國等八個國家駐華使館。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及首都文化藝術界名人出席儀式。
該藝術收藏品一套三件,一幅“國畫寶圖”即《鄭和下西洋圖》,兩件“御窯寶瓷”即仿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花澆、仿明代永樂景德鎮御窯釉里紅云龍紋梅瓶。其中《鄭和下西洋圖》長9米 , 寬0.95米,采用國家十五攻關科技項目、高密度數碼仿真印織技術印制。由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同志親自作序,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著名書畫家高占祥題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畫名。當代著名藝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先生擔任藝術總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畫家吳長江任藝術總指導,由中國美術學院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創作組集體創作而成。整幅畫卷運用傳統中國畫的白描手法,氣勢磅確,場面浩大,人物眾多,生動表現了明朝皇帝率文武百官為鄭和送行、鄭和船隊海上航行、在中亞地區進行貿易、受到非洲索馬里士著載歌載舞歡迎等歷史場景,成功再現了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宏偉壯舉。仿制的青花纏枝蓮紋花澆和釉里紅云龍紋梅瓶這兩件“御窯寶瓷”,是鄭和下西洋必攜的大宗“國禮”之一,也是明朝永樂年間的藝術珍品。其中青花纏枝蓮紋花澆是仿照西亞地區的黃銅及白玉花澆造型,結合中國工藝燒制而成,又成為鄭和下西洋時贈送沿途各國的禮 物,是鄭和與亞非人民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印證。釉里紅云龍紋梅瓶是永樂官窯的典型瓷器,代表了明代精湛的制瓷技藝,因鍛燒條件要求十分苛刻,原品留世極少。2004 年在江西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了明代永樂時期的釉里紅云龍紋梅瓶殘片,經專家修復后,其優美的器型和精湛的燒制工藝引起了海內外文物收藏界的極大關注,被評為當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為了使藏品在材質、釉料、造型和裝飾手法上均達到原物的藝術水平,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其原產地瓷都景德鎮聘請制瓷名家名匠采用傳統手工制作方式,經過近 10 個月的聯合攻關,反復試驗 , 才燒制出完全符合專家要求的“御窯寶瓷”。
這套收藏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監制,絕版發行 600 套。其中,第001號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第002 號第003 號分別由鄭和博物館和云南鄭和故居博物館收藏。第004 號至020 號分別贈獻給外交部、交通部、文化部等 13 個部委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福建、云南省人民政府,第021號至028號分別贈獻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肯尼亞、索馬里等八個國家駐華使館.
新華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