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遭遇誠信危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8-17]
我國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發展很快,成就令人鼓舞,但面臨著誠信危機,主要表現為拍賣領域的“暗箱操作”、藝術品造假日益嚴重、鑒定問題頻出以至假畫風波不斷——
拍賣有“黑洞”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短短10年時間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已成為高品位、高利潤投資的代
名詞。
近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驟增11倍。2003年中國內地舉辦的藝術品專場拍賣共計171場,總成交額達25億元;而到了2004年,各種藝術品拍賣專場達338場,總成交額高達57億元。在這些令人興奮的數據傳出的同時,專家提醒,中國藝術品拍賣業面臨誠信危機。
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對記者說,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誠信危機也表現在拍賣領域,一些拍賣行被一些企業和個人所利用,為獲取利潤,對贗品睜一眼、閉一眼,或者直接參與造假牟取暴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拍賣行業是一個容易為暗箱操作提供交易平臺的行業,滋生“黑洞”的可能性大,這種可能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哄抬價格,為拍品“定價”,從而便于拍品的第二次流通,用“托兒”做“釣餌”,期望“釣”到競價大買家的“冤大頭”;二是為了創造拍品“高紀錄”,在拍賣會上進行“炒作”,許多辦牌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與誰競價。
其中,“托兒”的炒作是頻頻出現“天價”的直接原因。該人士說:“客觀地講,有些炒作行為并不是拍賣行的本意,一些青年書畫作者為了炒作自己的作品,也在利用拍賣行這個平臺。通常的做法是,將作品拿到拍賣會,然后雇‘托兒’以高價買回自己的作品,而這個高價的拍賣記錄,恰恰是作品第二次拍賣流通的參考價格……”
除此之外,在該人士看來,個別拍賣行不能做到“潔身自好”,主動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性,又為一些更大的黑幕交易提供了平臺。這些更大的黑幕包括洗錢、騙取銀行高額貸款,虛抬藝術品成交價格、暗箱操作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
造假有“一套”
談到藝術品造假,文化部一位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旅游區大多數的字畫銷售店中,隨便花上幾十元錢就能買到畫藝拙劣的‘名家字畫’,被冒名最多的當屬齊白石、啟功、吳冠中等大家?!边@位負責人說,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造假卻越發猖獗,假畫對藝術品市場帶來的沖擊和破壞越發嚴重。
這位負責人指出,剛剛興起的畫廊業,其力量無法抵擋眾多廉價贗品的狂轟濫炸,一些中小型畫廊為了生存,開始加入售假的行列。而拍賣行是依靠信譽生存的,在國際上雖然有拍賣不負責拍品真偽的慣例,但人家是處于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誠信是普遍的商業道德,特別是有名望的拍賣行更是想盡辦法來保真,然而我們國內的一些拍賣公司卻以所謂的國際慣例為依據,知假拍假謀取暴利。
這位負責人分析,近年藝術品造假又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首先,藝術品造假已朝著組織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產業鏈。
造假集團從造假的原料(如紙張、筆墨)到設備、人才一應俱全,形成了規?;囊粭l龍服務。一些地區造的假冒品,有固定的銷售渠道,相當數量被走私到海外。同時,藝術品造假形成了區域性的分工。如上海仿陸儼少,廣州仿高劍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魯,香港仿林風眠、陳之佛,臺灣仿張大千、黃君璧等。
其次,利用公開的出版物為假畫“正名”。
這些出版物中:一是拍賣公司的圖錄。近幾年有一些曾經刊登在拍賣公司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圖錄上的贗品就是這樣悄悄推向市場的。二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畫冊,造假者買一些書號,將所造的名家字畫結輯出版。三是非法出版的贗品畫冊。四是將出版畫冊與辦展覽結合起來操作。有些資金實力雄厚的造假者嫌單單出畫冊力量和聲勢不夠大,于是在出版畫冊之外,還辦展覽開講座,擴大影響,最終達到將贗品全部脫手的目的。
第三,利用高科技造假。
近年來,藝術品制假售偽的手段不斷翻新,從以前的個體手工完成、到現在的集體流水作業,利用幻燈投影、照相制版以及電腦合成照片造假售偽,甚至已發展到利用計算機分析瓷器和寶石的結構數據后做偽等高科技手段。但我國目前的藝術品鑒定絕大多數還是靠人工來鑒別,沒有完整科學的體系判定真偽,所以收藏者很難判別。
鑒定有“硬傷”
今年3月下旬,珠海市博物館發生尷尬一幕:在該館正在舉行“國之瑰寶——黎雄才關山月作品展”中的畫作,被聞訊而來的關、黎家人現場認定展品全為假冒之作。
3月23日,關、黎家人邀請了國內嶺南畫派的8位畫家和學者對這批展品進行現場鑒定,專家們一致表示38幅關山月、黎雄才作品“無一真品”。之后,珠海相關部門和畫作的收藏者,又從參加畫展的38幅作品中選取12幅黎雄才的作品,送到北京進行鑒定。多位專家經過鑒定最終得出結論,12幅畫作全是真品,有的還是精品。
前后兩次專家鑒定,結果大相徑庭,藝術品鑒定再現“究竟誰說了算”的困局。在真偽雜糅、魚目混珠的藝術品市場上,這一直是困擾藝術家和收藏者的難題。
張新建認為,我國目前在文物鑒定方面有比較完善、系統的鑒定體系和鑒定班底,但近現代藝術品方面還缺少權威的鑒定機構。近現代作品的鑒定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學科,僅靠目測、手感、個人經驗的傳統鑒定方法不能滿足鑒定的需求。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指出,當前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沒有一個鑒定主體,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權威鑒定機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同樣可以被一個小拍賣行否定,收藏者被弄得不知所措。
金運昌說,根據目前中國有關規定,在職的文博專家不可擔任拍賣行顧問,而且也不可以為民間提供鑒定,民間鑒定主要通過懂行人掌眼,或求助于民辦鑒定中心。很多拍賣行有鑒定服務,但拍賣只是一種委托行為,拍賣行沒有義務保真,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臺,鑒定僅僅是為買家提供參考。在缺乏權威鑒定部門的情況下,藝術品鑒定就會經常出現爭議。雖然拍賣法規定,“買受人向本公司出具兩位或兩位以上的相應專業的國家級鑒定專家關于該拍賣標的為贗品的書面鑒定意見”,可以撤銷拍賣,但實際上,“專家鑒定只提供真跡證明”已經是一條行內通例,主要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如果要打官司,此時的專家就要作為證人出庭。
另外,張新建說:“我們當前還急需加強對鑒定、評估等專業人才的培養。近年,我國的藝術品鑒定人才青黃不接,多數鑒定專家年事已高,新的鑒定專家人數不多,實力不強,功夫不硬,難以適應事業發展的需求?!?
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要真正改變當前藝術品收藏領域的諸多糾紛和問題,就必須加快我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同時,出臺藝術品鑒定法和健全名家作品數據庫也是當務之急。
來源:光明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