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窯的歷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8-07]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我國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早在中唐時期,湖南的長沙窯首創陶瓷高溫釉下彩繪技術,宋代磁洲窯,以及元明清時代的青花,釉里紅這些釉下裝飾工藝都可以說是在長沙窯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就是在這些基礎上創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繪。它的出現突破了我國數百年來單色的釉下彩瓷的局面,二十世紀初,在著名人士熊希齡的積極參與下,提出了“一立學堂,二設公司”的主張,創辦了“湖南醴陵瓷業學堂”,當時聘請了景德鎮的師傅傅授制瓷技術,并且還聘請了日本技師做教員,接著他又招商集股設立“商辦湖南瓷業有限公司”,公司一開始就極為重視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當時有許多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如:張曉耕,吳壽祺等,他們為醴陵釉下五彩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1907年至1915年間,瓷業公司創作的釉下五彩陳列瓷,先后參加了湖北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牌獎,至此醴陵的釉下五彩名噪天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這個時期無論在生產工藝,規模,藝術水平,色料品種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提高,還有一些老牌的瓷廠,如群力,國光等,使醴陵成了“釉下五彩之鄉”,產品有藝術瓷和日用瓷,六十至七十年代一直是現代官窯毛澤東用瓷的主要生產基地,藝術瓷則經常選用為國家用瓷和禮品瓷。
熊窯--璀璨的釉下五彩陶瓷文化
釉下五彩陶瓷裝飾歷來被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她制作的難度大,成品率低,是在素燒的泥坯上繪畫,需要有嫻熟的技巧和過硬的基本功。徒手懸肘勾線和依靠分水的厚薄來預計出色彩的濃淡,繪制完后再施以釉層,經攝氏1400度高溫還原燒成后,畫面才顯露清晰,全憑作者的經驗和感覺,釉下五彩陶瓷是高超的工藝技巧與深厚的裝飾繪畫功底相結合的藝術產品,且釉下彩永不褪色。且不含鉛、鎘等有害物質,耐酸堿,是符合現代人健康需求的理想用瓷。
熊窯是現代陶瓷美術家熊聲貴先生創辦的以制作高溫釉下五彩藝術陶瓷的工作室,其中還包括熊暉先生,魏楚斌先生,肖建輝先生等陶瓷工藝美術師。熊窯制瓷以其“白、透、潤、純”的高貴品質為特色,選材之精,做工之細,單純手工制作,形制裝飾之美創造現代中國陶瓷的時代精神和美學風范,有“如詩的境界,類玉的精神”的美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