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部門怎能缺席圓明園事件 期待文保風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4-29]
圓明園的爭議從發生到現在,始終被視為一個“環境問題”。爭論中最活躍的角色當屬國家環保部門,聽證會也是國家環??偩纸M織的。與環保部門和環境學者的高調相比,文物監管部門和文物學者們要低調得多。整個事件中,至今很少聽到文物部門的聲音。似乎連文物部門也認為,圓明園事件首先是一個“環保問題”,然后才是“文物和遺產”問題。
其實,這種看法完全顛倒了圓明園事件的主次。實質上,圓明園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文物和遺產的問題。退一步說,就算圓明園干涸到一滴水也沒有,也不會傷及其歷史文化遺產的地位與價值;但如果圓明園的歷史文化價值蕩然無存,那么再多的水、再好的環境也失去了意義。
筆者對圓明園聽證會的文字記錄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發現了這樣幾組耐人尋味的數字對比:
出席聽證會的73名代表中,僅有1名是文物部門的人員,而他在發言中,也是大談“節水”而只字未提圓明園的文物和遺產價值問題;整個聽證會上,代表們提到“環境”和“水”的次數分別高達83次和443次,而提及“文物”和“遺產”只有63次和15次。
正如俞孔堅先生所說,“文物”的概念應該由“遺產”來替代,“遺產”是一個建筑與環境、遺跡與生態血肉相連的不可分割的大系統和整體,圓明園的價值和歷史滄桑感,由殘垣斷壁和荒涼的草木共同構成。假如建筑的遺跡被喧囂的游樂設施徹底包圍,又何談歷史和遺產的價值?毀壞草木、覆蓋湖底就是對遺產系統的擅自“變動”和“破壞”。圓明園的一草一木都是組成“圓明園歷史文化遺產”的要件,它們是遺產,不應擅動。
實際上,“叫?!眻A明園工程的應該是文物局,組織“聽證會”的也應該是文物局。文物局是最沒有理由缺席圓明園事件的政府部門?!胺罎B”或者還有科學上的爭議,但文物和遺產的保護,已是法律板上釘釘的條文。僅憑一部《文物保護法》,文物部門就足可理直氣壯地責令任何改變圓明園遺產現狀的工程停工。將來《遺產保護法》出臺之后,文物部門更有權這樣做。
“環保風暴”刮了很久了,文物部門是不是也該刮一刮“文保風暴”、“遺產保護風暴”呢?
(信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端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