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收藏入門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4-05]
3月26日舉辦的古玩城鑒寶講座,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金運昌先生講“碑帖的鑒定”。碑帖歷來都受人重視,清人朱文鈞為了得到宋拓《醴泉銘》,甚至將兩幅價值4000元大洋的明沈周的《吳江圖》、文征明的《云山圖》外加房產才換得。但是,在北京專門收藏碑帖的人群很少,大部分都是以收藏書畫為主,兼收碑帖,這主要是因為碑帖的“講究”很多。
盡管我們現在將碑帖合著說,但是碑和帖還是有所不同的。碑是為了流傳文字內容,重內容而輕書寫的。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后來為能傳播,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而帖是專門用于流傳書法的,是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書法的復制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據說刻帖是南唐后主李煜發明的,所以學術上有南唐刻貼說。另外,碑所用的書體大都為規整的篆、隸及楷書。直至唐朝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而帖多數是詩文手稿,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要說碑帖的年代,真正來說應該有三個年代:一個就是書法家寫這篇字的年代,一個是刻碑帖的年代,一個是拓帖的年代。舉個例子,比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一篇書法,成文是在明末崇禎年,康熙年刻成,而人們在光緒年間才去拓帖。為了避免歧義,我們現在通用的鑒定碑帖的年代,是指最后一個,即拓帖的年代。所以在這里要提醒大家,千萬別讓人蒙了,即使帖上寫了唐代的年號,也不能證明是唐代刻的,或是拓的。根據拓本的年代,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唐拓、宋拓、明拓、清拓、近拓和今拓。唐拓,文獻記載有,傳世也有,但是極為稀少,可靠的是敦煌石窟中的唐拓。但對于實戰派(收藏)來說,唐拓基本上不用考慮。宋拓,一個是碑帖的損壞最少,拓本最完整,而且因為宋人的工藝高超,所以宋拓質量最好。二是宋人眼光非常高,只拓名人的或者書法好的碑帖。明拓,優點是眼界比宋拓寬,拓本數量多,但是明朝拓片質量明顯下降,出現很多粗制濫造的拓片,比如煤煙拓。而到了清拓,就不能一概而論,一部分是接著明代的粗制濫造,并出現了贗品和偽品。
另外,由于金石學的興起,人們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眼界更為廣闊,眼光也更高,而且很多大學者都親自去拓碑、訪碑、監拓,所以好拓本也出了不少。這些關于碑帖的知識,有助于我們鑒定和收藏。(駱阿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