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收藏迎來“黃金時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2-22]
新華網北京2月20日電 “藝術品收藏將成為最賺錢的投資產業”——半個世紀前美國《財富》雜志作出的斷言,正在我國得到印證。
近年來,我國的藝術品拍賣、民間收藏市場持續火爆,已成為繼股票熱、房地產熱之后的第三大投資熱點,毋庸置疑地昭示著: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正在迎來“黃金時代”。
收藏市場的“蛋糕”大得誘人
權威部門統計,我國有組織的收藏愛好者隊伍已達6800萬人,若按“家家戶戶收藏”“自覺不自覺收藏”計,收藏者不下幾億之眾。收藏的門類包羅萬象,從古代的青銅器、陶瓷、玉器、書畫、家具、錢幣、服飾、匾額、文房四寶、古籍善本……到現代的革命史料、鐘表、根雕、書簽、煙標、火花、老照片、結婚紀念……可謂應有盡有。
五彩斑斕的藝術品收藏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各地拍賣行在拍品的數量、質量和價位等方面連創佳績。2004年,蘇富比的香港春拍中國藝術品及珠寶等成交額達4.45億港元,比上年的秋拍增長了28%,創歷年之最;中國嘉德的春拍入賬3.6億元,再次奠定了其在國內拍賣市場中的“霸主”地位。截至2004年年底,各大拍賣行的總成交額高達69億元人民幣。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2004年,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總成交額不下100億元,但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蛋糕”大得誘人。一個生機勃勃、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正在悄然形成。
專家預言,中國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
中國收藏家協會閆振堂會長認為,當前收藏市場空前活躍,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眼下,藝術品收藏已不僅僅代表一種雅興和品位,更成為一種投資手段。在股市持續低迷的今天,不少人將目光轉向藝術品投資。
一些名家書畫因而被譽為“掛在墻上的股票”。統計資料顯示,同樣是年均投資回報率,金融證券為15%,房地產為21%,藝術品收藏則為30%左右。難怪有人說,“糧油是一分利,百貨是十分利,珠寶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
在2004年翰海春拍會上,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山水畫冊創造了6930萬元的天價紀錄,而一位南方的民營企業家則在中國嘉德春拍會上以1650萬元買下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風》。與此同時,全國收藏類期刊層出不窮,都市報紙收藏版爭奇斗艷,央視藝術品投資節目收視率直線上升,這一切都為普及收藏知識、培育收藏市場、壯大收藏隊伍做出了貢獻。加上遍布全國的收藏組織、國有博物館、私立博物館舉辦的各種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大批酷愛收藏的名人明星效應,有力地推動了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蓬勃發展。
收藏大國呼喚《收藏法》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民間收藏文化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繼續看好收藏市場,但也普遍認為,要確保收藏市場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當務之急是及早制定《收藏法》。
由于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權威鑒定機構,沒有統一的鑒定標準,收藏界常出現一些怪現象:專家鑒定過的藏品到了拍賣公司被斥為贗品,而拍賣公司推出的拍品又被專家認為是假貨。投資者和收藏愛好者常常被截然相反的鑒定結論搞得不知所措。
消除這一混亂局面的唯一辦法是,從國家到地方建立起權威鑒定機構并制定出統一的鑒定標準,從而避免令出多門、各執一詞的現象發生。作為收藏大國,我們需要以科學化、市場化的管理推動收藏產業的健康發展,熱忱迎接收藏市場“黃金時代”的到來。
來源:新華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