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瘋狂”的藝術收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1-31


    十多年前梵·高的《向日葵》、《加歇醫生像》在西方藝術品市場上以數千萬美元的“天價”被拍賣出時,讓我們這些梵·高的熱愛者感嘆不已,梵·高生前的貧窮和身后作品的天價實在反差太大,若是他的那位醫生鄰居地下有知,是否也會如他當年的病人發瘋癲狂呢?處在經濟“泡沫”頂端財大氣粗的日本人用美金讓梵·高的“涂鴉之作”一路飆升,后來他的《鳶尾花》更是拍到了8000多萬美元。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日本企業財團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創造的神話故事漸漸結束了(曾幾何時,這些日本企業財團花費天價競拍來的杰作,卻只能“廉價”出手,有的甚至連吃進價的一半都沒有),也許是有了《向日葵》故事的洗禮,對西方藝術品拍賣的“海外奇談”已不再驚訝,畢竟這些故事距離我們的生活過于遙遠。誰料想幾年的變化,在我們中國,現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拍賣“天價”故事也不再是“奇談”———

    2003年秋天中貿圣佳拍賣會上,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山水冊八開》以1800萬元人民幣落槌時,可以說爆出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品的天價,雖然說“存在即為合理”,但八張小紙片竟然賣出了1800萬元,還是超出了讀者的想象,藝術批評家給出了何以能拍出如此天價的理由:除了這些小紙片留下了大師之筆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攜帶了一個時代的生存。作為毛澤東詩意山水畫的代表,那八張小紙品具備了歷史與文化的重量。對于收藏者來說,與其說收藏了代表一個時代特征的藝術精品,不如說是收藏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其實,除了“歷史之手”和“大師之筆”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投資之手”?!按髱熓止P”與“歷史之手”雖然是“金錢”追逐的主要目標,但并非由它們決定“金錢”價格,其決定作用的是對最大“利”字的追逐。

    作為“特殊的有價證券”,藝術品收藏早已超越了藝術癡迷者的“為藝術的收藏”,而步入了“投資理財”的商業戰場,在圈外人看來也便有了不可理喻的“瘋狂”。2004年秋天的“翰?!贝笈?,更說明了時下藝術品收藏的“瘋狂”——大師的作品價位如脫韁之馬瘋狂飛馳集體竄升,首屈一指的仍是傅抱石,他的《茅山雄姿》拍前估價800萬至1200萬元,但僅用了短短的5分鐘,就以2090萬元的天價落槌成交。除了傅抱石之外,被拍上“天價”的還有徐悲鴻和李可染。徐悲鴻的《巴山汲水》拍出了1650萬元人民幣,李可染的《井崗山》在藏家一路追捧下拍出了11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李可染的這幅《井崗山》曾收入《20世紀99名家中國畫精品集》,與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山水畫相比,李可染的《井崗山》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幅革命搖籃《井崗山》被印成年畫走進了千家萬戶。

    徐悲鴻的《巴山汲水》曾于1999年的翰海春拍上以120萬元拍出,時隔五年,身價上漲了十幾倍。需要指出的是,這幅作品此次上拍,是出自青島的一位收藏家之手。從投入與回報來看,現在的藝術品“收藏”與金融股市相比實在有“天壤之別”,這也是藝術品收藏?,F“瘋狂”之舉的一個主要緣由。徐悲鴻的《巴山汲水》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價位,是和它在徐悲鴻繪畫中的地位分不開的,該畫原創于抗戰時期。這幅以勞動者生活為主題的畫作因創作年代、畫面內容等種種內容,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有獨特的意義。其實,這幅拍出天價的作品,并非原作,乃一美國人看了原作后,請徐悲鴻復制的作品。雖然有評論家說“畫家本人一筆一畫的復制,和原創自然也沒有什么分別”,但這恐怕是從“市場”的角度,而非“藝術”的原則,“復制”和“原創”即便是畫家本人的“一筆一畫”也還是有區別的———單是創作時的狀態和激情就是無法復制的,能夠“復制”的只有“技術”。這也更說明了時下的藝術品“天價”與“藝術”本身無關,“時代”與“大師”只是“金錢”投資的“載體”,并非對“藝術”杰作的真誠追捧,而是對“金錢”的瘋狂投機。

    我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萌生十年來,競買人的構成逐漸發生變化,證券業、地產業和江浙地區的民營企業家已是市場的主力軍,在藝術品拍賣場中,買家們的口音已從港臺口音變為江浙口音,競買人的年齡日趨年輕。這批“新生力量”揣著通過各種不同途徑獲取的資本,轉戰于中國大陸各個市場,以期獲取超值回報。改革開放20余年來,居民個人儲蓄總額已超過10萬億元。由少數人掌控的巨額民間資本具有極強的逐利性。在專業人士的運作下,這些民間資本游走于中國大陸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領域中。在股票、期貨、房地產持續走低時,文物藝術品成了他們新的投資對象。雄厚的資金,加上炒股票期貨坐莊的手法,使得各類文物藝術品的市場價格“瘋狂”了起來,拍賣公司鼓吹了十年的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文物藝術品收藏終于迎來了它的“準高潮”。不過,一個個不絕于耳的“天價”記錄,又有多少是出于收藏家對歷史的敬仰和藝術的癡迷,又有多少是炒家的市場運作?

    有人說18世紀是屬于法國的,因為他們擁有盧浮宮;19世紀是屬于英國的,因為他們擁有大英博物館;20世紀是屬于美國人的,因為他們擁有大都會博物館;21世紀是屬于中國人的。這樣說的人是有感于今天中國藝術品收藏和拍賣市場的“繁榮”,可是,我們所擁有并引以為自豪的“標志”是什么呢?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還是江浙一帶的私家博物館?

    來源:海南日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